位于龙海市白水镇金鳌村澳内社的继鳌堂始建于1935年,落成于1937年,为爱国华侨杨南离先生所创建,是典型的闽南农村家族聚居之所。继鳌堂是该社杨氏家族祖祠的堂号,村社家族源于金鳌杨氏,寓意该社杨氏家族不忘其渊源。继鳌堂选址讲究,坐落位置左高右低,左边(为“左砂”)为玳瑁山脉之“畓(音duo,多)仔山”,右边(为“右砂”)为南溪流域之“前溪”,背靠(为“靠山”)玳瑁山支脉鳌山,面向(为“朝山”)东园莪浪山,气势雄伟。
继鳌堂占地约2000平方米,为前后二进的平房建筑,依山面水,主体建筑前有庭院,再往前围墙外有一个专门开挖的椭圆形自流池塘。大宅坐落朝向与大多数闽南家宅祖祠相迥,坐南朝北,独树一帜。整体建筑以“同”字形布局,与中国传统的三进三落、逐进升高、讲究等级尊卑的传统民居有很大的区别,在闽南地区很是罕见。大宅主人杨南离先生可能是有意藉此以体现当时自己积极支持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对孙中山先生倡导的社会和谐、天下大同观念的推崇贯彻。
“两进”主体建筑依次为“继鳌堂”(祖祠)、“四知堂”(佛堂)。前者体现了中华民族重本尊祖的传统理念,表达了对先人的追思缅怀之情,后者正屋客厅是主人待客、休憩之所。继鳌堂后进正厅取名“四知堂”,也是杨姓堂号,出自其先祖杨震。东汉名士杨震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当年杨震举荐之恩和准备拜托其日后多加关照,深夜携重金造访被杨震所拒。王密误以为其在客套,便言:“暮夜无知者。”杨震非常生气,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自讨了个没趣,狼狈而归。“四知”遂成为千古美谈。杨震的后人即以此为堂号,告诫世代子孙清廉从政、洁身自好。
此外,继鳌堂里所悬挂的书法作品和楹联也极具特色,处处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寄寓着杨南离先生对子孙后代的殷殷之情。如继鳌堂正门两侧楹联为“继统追源建高堂而彰有德,鳌宗复振隆祭祀以表征诚”。它不仅仅是藏头诗,也蕴含着祖先耿直廉洁的道德风范。东侧厢房楹联为“继续蕃衍方徽裕后,鳌头独占始见先前”。四知堂的门联为“澳畔兰花秀,内庭桂子芳”。其他厢房的门联还有“门墙多古意,家世重儒风”“五云蟠吉地,三瑞映华门”“澳畔多芳草,内庭聚精英”等等。而四知堂内的佛堂正中观世音菩萨画像边挂有一副对联,上书“四知传家永,三公世泽长”。四知堂内两侧所挂书法作品都是继鳌堂落成后,杨南离的一些友人所书赠,其中大多寄寓着友人对杨南离先生高风亮节、为人清高的赞誉,并且把其对家人的家训也隐匿其中,如“修德行仁须谨记,良言数句教儿曹”“安常守份人之本,不犯科条乐自然”“循规蹈矩无差失,应对谦恭益友朋”“义路礼门基础在,贫而无谄富无骄”等等,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杨南离先生早年在南洋主要从事为南洋华侨寄钱、寄物和信函或护送亲人来往的“水批”生意,因讲究诚信,深得侨胞信任,也因此积累了后为从事革命所利用的丰富人脉。这可在其书于四知堂大门两侧的“南国营商躬行信义方能满载而归荣故里,离乡雅操手续完全始得同胞洽望贺新基”楹联中得到充分印证。此楹联不仅巧妙地将“南”“离”二字嵌入句首,又清楚昭示了主人诚信为本、信义至上的营商理念和处世之道。
大宅左侧厢房为“善养斋”,“善养”取自《孟子》中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右侧厢房为“可乐居”,“可乐”取自《左传·襄公三十年》“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屋中对联多数以“澳内”和“继鳌”藏头,偶有以杨南离先生名字拆分藏头,都是杨南离先生及友人的杰作。厢房“秋圃”的楹联为“继统扬名丈夫所愿,鳌头可望男子当然”。善养斋的门联为“善修明理性,养成浩气道”。可乐居的门联为“可以享天伦,乐其中情味”。
左厢房后侧为农舍,主要用于放置农具等生产、生活资料(另有一处为马厩,现已拆除)。整个建筑工艺精湛,做工讲究,虽历经八十余年风雨仍保存较为完好。此外,由于杨南离先生早年往返南洋经商,故在生活设施配套上,也大胆引进了先进的西洋文化、南洋文化,如建水塔,配浴室,厕所安装带有化粪池的马桶,种植有取自南洋的极具观赏价值的百年针柏等,极大改善了起居环境和卫生条件。
继鳌堂在大力传承弘扬祖先廉洁诚信文化的同时,也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养成红色文化特质。继鳌堂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是漳码厦中共地下党支部的秘密据点和地下交通站,陶铸同志曾寄居于此指导闽南地下革命。包括彭冲在内的一些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和爱国华侨,都曾借道继鳌堂转移到乌山、粤东等革命根据地。
杨南离及其子孙均为进步华侨,先后为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杨南离先生自清末开始下南洋,便与反清志士颇有交往。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多次在南洋发动华侨为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捐款捐物,甚至经常利用水客身份掩护遭受国民党反动派追捕的中共地下党员及青年进步分子远渡南洋避难。
杨南离子女中有4人为中共地下党员。杨南离的二子杨新容在大革命时期即为海澄县地下党员,曾参与厦门、海澄等地的革命斗争,后因遭国民党反动派追捕,便与战友在父亲杨南离的协助下秘密前往南洋避难,以发展华文教育为掩护,继续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和抗日救亡活动。他曾三次募集捐款汇交八路军驻穗办事处,还发起成立“文化先锋队”,建立“民族解放大同盟”(后改名为“抗日民族解放大同盟”),其本人担任总支总书记兼西爪哇支部书记。他还积极推动新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友好关系发展。1951年8月,被印尼当局逮捕后驱逐出境回国。杨新容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侨联委员、福建省人大代表、厦门市政协常委、厦门市侨联副主席等职,被誉为“红色华侨教育家”。
此外,长子杨欣木因在东南亚一带支持配合二弟杨新容的抗日活动,被日寇拘捕后失踪。四子杨新友曾任金鳌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负责掩护过往同志或伤病员,并从事地下党组织通讯及医疗器械采购转运工作。五子杨新田早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参与新加坡“昆兴企业有限公司”转运橡胶等战略物资回国,因此曾被英殖民政府羁押,后返回国内从事贸易工作,并重新登记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历任龙海县侨联主席、县政协常委、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为侨联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
幼女杨如意抗战时期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夫婿曹国经、四哥杨新友一起在海澄、白水一带从事地下活动。抗战胜利后,其与夫婿受组织秘密委派参与接收台湾工作,以后留在台湾任教直到去世。
杨欣木次子杨玛罗,抗战时期出生于印尼,在父亲失踪后随母亲归国就读,学成之后先后担任过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兼书记,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校长、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曾担任过福建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是归国侨生的典范。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杨南离先生和他的子女们也都先后离世,只留下这座历经沧桑而又充满革命印记的闽南传统院落伫立在九龙江南岸玳瑁山下。近年来,在白水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杨氏后人的携手努力下,继鳌堂的功能规划总体上有做了一些安排,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初步的保护和修缮。院落的后山已经初步建设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将先人们弘扬的廉洁诚信的古训与当今的廉洁从政、诚信守本理念巧妙结合,也创造性地将杨氏先人的传世家训、爱国情怀和立党为公的革命精神有机融合,已成为我市罕有的初具规模又颇有特色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南洋华侨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廉洁从政和诚信守本文化的大展台,是独具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文物和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