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从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鉴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把习惯养成贯穿于教育始终,引导孩子从抓细节着手,自觉养成敬法纪、守规矩、讲公德、重秩序的良好习惯。近日,记者围绕养成教育的问题,分别采访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从细处下功夫。“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人在一生中都享受着它的利息。”龙文区蓝田中心幼儿园陈贤英园长说:“养成教育有效性的实现不是简单的‘应知’,幼儿园老师会通过创设隐性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在幼儿园和各班级最显眼的位置,布置符合各年龄段的‘我们的约定’,让每个孩子和家长都能感受到幼儿园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浓厚氛围。”她认为,幼儿的养成教育包括生活、卫生、学习、礼仪、安全等多个方面,都要重视,要从细处下功夫。比如,幼儿绘本阅读就属于“学习习惯”的养成,因为绘本本身包含了语言、健康、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内容,在进行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既能实现“应知教育”,又能进行“涂涂画画阅读感想”“绘本故事情景再现”和“绘本故事表演”等各种游戏和操作活动,逐步实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阅读是幼儿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喜欢阅读、学会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人终身受益。
自制力是关键。蓝田中心幼儿园家长委员会成员林燕玉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自制力的培养,是养成教育的关键。而父母首先要做自我约束的榜样,当孩子看到父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也会效仿。通过家庭的熏陶,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遇到问题时就会懂得约束自己。在平时生活中,合理解决孩子的需求,切不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适当控制或拒绝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或者给予孩子自由决定的空间,让他学会自己合理安排时间。温馨、美满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更快乐,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良好的环境创设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格基础,同时,帮助孩子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体会不同的感知教学。她说:“幸福从接纳开始,不管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父母的个人喜好,只要其是正当的合理的,都应予以足够的接纳与关注。要让幼儿感觉是安全的,进而产生信任感、价值感和归属感。”
知行合一重实践。“注重幼儿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养成教育的灵魂。”漳浦县南浦中心幼儿园副园长陈雅萍说,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重点做好几个方面:一是立好规矩。国有国法,园有园规,立规矩要从儿童入学抓起。幼儿园有科学的作息时间,在一日活动中,接水、用餐排队、师幼共同制定游戏规则、班级公约、环节间的音乐过渡等形式,孩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主活动的习惯,培养幼儿善于自我管理,愿意遵守规则的好品质;二是抓牢阵地。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开展养成教育,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游戏性。如角色游戏娃娃家、医院、超市等角色扮演,通过游戏化情景模拟实践、互动讨论提高幼儿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实践的能力;三是强化参与。养成教育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家长在家切忌包办代替,让幼儿自主养成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共同参与到家庭日常生活活动中。老师平时要多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运用榜样示范法,使幼儿在习惯养成中产生一种动力;四是注重实践。养成教育是由“养”和“成”两个环节组成的系统,社会实践是养成教育的第二课堂。入园时的问候,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整理玩具、做简单的家务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人的事情帮着做,达成“知”与“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