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6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1版:网事

智能时代: 老年人的指上生活

微信、短视频、K歌、网购……老年人的生活与移动互联网的联系日渐紧密。仔细观察周围的长辈,会发现他们对手机的痴迷程度几乎快要赶上那泡着枸杞的保温杯了。

老年人享受“潮”生活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下午4点,62岁的马红梅架好麦克风,戴上耳机,打开某K歌软件。清清嗓子,与歌友合唱起《我的祖国》。

之前马红梅每天下午固定的娱乐活动是和朋友一起到中山公园唱芗剧,而如今,歌友相聚的地点“换成”手机平台。

“以前老年人大多选择声音大、按键大、屏幕大的手机,现在更多的是选择储存空间大、功能多的智能手机。”记者采访漳州电子城一家手机专卖店的负责人说,“很多老年人玩手机比年轻人还熟练。”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广大老年人从需要年轻一辈手把手教学,到如今熟练使用手机进行购物、刷视频、交友……老年人逐渐习惯电子化的生活。

据《2019银发人群洞察报告》,“银发”人群(45岁以上移动端网民)接近1亿,日均使用移动端时长基本超过4个小时,2019年7月份日均使用时长更是达到了4.8小时,同比增速超过了50%。同时,老年人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导航、打车、购物等已逐渐成为生活常态,老年人正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潮”生活。

提防被手机“勾魂”

凌晨两点半,戴着老花镜的林政北躺在床上,聚精会神地刷着短视频,手机里传来嘈杂的音乐声和对话声,全然不管老伴和隔壁的女儿林琅是否被影响。

“爸爸,已经很晚了,能不能明天再刷?”“刷到眼睛都要睁不开了还在刷。”面对妻子和女儿的指责,林政北只好把手机收起来。而这样的场景,从林政北手机里多了短视频App后,几乎每天都要发生。林琅在采访时笑称:“我都没有我爸这么沉迷。”

61岁的林政北原先最大的爱好是带着水桶和地书笔,约上几个好友到中山公园练书法。而如今,他常常拒绝朋友的邀约,选择躺在家中的沙发上刷手机视频。

而被手机“勾走了魂”的还有57岁的张阿榕。张阿榕是一名退休的小学语文老师,每天晚上最喜欢和几个好姐妹到村里的大埕跳广场舞,架个小桌子泡泡茶,聊聊天。

几年前她还曾和姐妹们抱怨,说弄好了一桌子的饭菜,儿孙辈个个盯着手机,“真不知道这手机有什么好看的。”可如今,她连做饭时都捧着手机。闲暇时,守着各大电商的直播平台,购买各种打折商品。

“从打折的扫地机器人,到拼团购买的六鳌地瓜,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她买不到的。”张阿榕的儿子姚志泽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是我妈妈,隔壁的阿姨也都这样。她们说是一起泡茶聊天,其实围着一张桌子各自刷着自己的手机。”手机在张阿榕的生活中,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更像侵吞了她生活的黑洞。

切莫掉进网络陷阱

疫情期间,75岁的陈女士通过朋友的介绍,加入一个口罩拼购群, 在拼购群里常有一位老板谈论口罩的种类、选择口罩的注意事项,解答群成员关于新冠肺炎的问题,并且群里不少人说这位老板的公司专门生产口罩。

陈女士为了能购买更多的口罩,私加了这位老板的微信。通过聊天得知,想要购买口罩需要加入拼团,购买口罩达到1000个才能发货,而且,这位老板还告诉陈女士,不要告诉自己的子女,以免引起口罩哄抢的情况。于是,她便召集了亲朋好友一起购买,通过该老板发送的链接,购买了1000个口罩。然而,几日过去了,口罩还没有发货,而这位老板也在群里销声匿迹了。这时候,陈女士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

因为网络诈骗而上当受骗的老年人不止陈女士一个。疫情期间,老年人被纳入上网活跃人群,同比增长超30%,随之而来的老年人受骗或者疑似上当受骗的例子也明显增加。

2019年腾讯110平台发布《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中提到,60后群体往往有闲置资金,更容易落入虚假投资等骗局,人均被骗金额最大。白皮书数据显示,索借钱财类诈骗占比高达84%,而56-60岁的60后群体人均受骗金额超万元。因为怕家人担心或批评,老年人发觉受骗之后寻求帮助的比例较低。

互联网为中老年人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世界、新的生活愿景,他们在微信群里联络感情、组织活动,在朋友圈上晒生活、转文章,与年轻人并无二致。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认识,便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此,记者也提醒老年朋友和家属牢记:上网时对于陌生的信息要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防止被骗。同时,包括儿女在内的家庭、朋友在创造条件为老年人接入互联网的同时,更要积极引导他们提升网络安全素养,多关心关心老年人,多沟通不要让他们陷入骗局后追悔莫及。

⊙本报记者 林钰雪

闽南日报网址:www.zzxww.com 管理员信箱:mnrbjsb@163.com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内容纠错:0596—2598915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