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华为、三星等电子产品巨头竞相推出几款折叠屏手机,引发了手机界的新热潮。其实,折叠屏手机并不是新概念,早在2018年,国内的柔宇科技就推出了可折叠柔性屏手机,并在CES 2019展会上进行了展示,但受制于诸多技术问题,该手机迟迟无法实现量产。如今,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这些困难被逐个攻克,折叠屏手机也终于从实验室走到了消费者手中。
不过,相较于普通的智能手机,折叠屏手机每部售价破万元甚至直逼2万元。在如今的经济背景下,如此高昂的价格有人买吗?是谁在为其买单?
价格远高普通智能手机
2019年2月21日,三星电子在旧金山的发布会上,抢先发布了品牌手机厂商中首款可折叠屏智能手机,并定名为Galaxy Fold,售价飙升至1980美元(未含税约合13400元人民币)。随后,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华为也发布了首款折叠屏手机Mate X,售价2295欧元起(约合人民币17490元)。
今年,两家公司又在2月份先后发布了新款折叠屏手机,包括售价16999元的华为Mate Xs,以及售价11999元的三星Galaxy Z Flip和19999元的三星W20。虽然价格远高普通智能手机,但由于采用限量销售方式,每次折叠屏手机一开售便瞬间售罄。尽管截至目前实际销量外界不得而知,但轮轮售罄背后至少已折射市场需求旺盛。
“华为折叠屏手机刚上市时很抢手,除了在官网抢货,在实体店买就只能加价购买了,但是官网是很难抢到的。”市民郭先生购买了一部华为Mate Xs折叠屏手机,他告诉记者,华为Mate Xs官网售价16999元,自己当时是通过加价购买的,到手价2万元。如果现在购买,价格更高。
在市区南昌中路华为品牌专卖店,记者发现华为Mate Xs折叠屏手机在售,但售价却高达28888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折叠屏手机很受欢迎,价格被炒得很高,依然供不应求。
在京东商城,华为Mate Xs的报价在18000元-22000元之间,但京东商城华为京东自营旗舰店内,Mate Xs购买页面显示无货。三星手机京东自营旗舰店内的报价与官网相同,目前三款折叠屏手机均有现货。
在淘宝华为官方旗舰店,每周一、三、五上午10点8分都限量发售华为Mate Xs,且同个客户名称、同个ID仅能购买1部。但是,在其他的淘宝卖家,该产品依然随处可见,价格均高出官方发布价不少。
既有硬核又有软肋
自从智能手机普及后,各大品牌的手机厂商一直走在马不停蹄地迭代产品的路上,满足日趋苛刻的用户需求。折叠屏概念的产生在给手机行业注入新活力的同时,有哪些硬核优势加身,又有哪些缺陷?
业界人士认为,在这轮市场竞争中,以华为为代表的国内品牌和以三星为代表的跨国巨头“各有所长”。在外观上,华为采用的外折,能够保证整体设计的美观性,同时电池厚度和机身厚度也有一定优势。三星采用的内折配备三块屏,相较于外折能更好地保护屏幕,但内折需要避开摄像头等区域,折叠后右侧做了开槽,因此美观度受到一定影响,电池厚度也会增加。
在技术创新上,折叠屏手机在软硬件系统、摄像头等方面也是加入了不少硬核科技。如华为折叠手机在展开后可以同时试用多个手机小程序,而且已经将支持双模5G等多项先进技术应用到Mate X上,在铰链这一折叠屏的关键环节上就拥有100多项专利。三星Z Flip的铰链设计意味着它可以充当自己的三脚架,用前置或后置摄像头拍摄照片。
不过,折叠屏手机也有软肋——不耐摔。“折叠屏手机最脆弱的就是屏幕,修一次屏幕的价格大概在3000元左右,我们都会让客户买一个1000元左右的碎屏险,可以在购机一年之内免费维修一次,一般买折叠屏手机的人都会买。”南昌路华为专营店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记者发现,或许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工作人员对折叠屏手机的保护显得小心翼翼,并不轻易拿出来给顾客试用。
在华为官网上,用户也可以选择为期一年价值2199元的碎屏服务宝及半价换屏服务。半价换屏服务可以在使用碎屏服务宝更换过屏幕后,享受一次5折保外屏幕维修的优惠服务。三星官网对所有折叠屏手机提供一年期内以799元换一次屏幕的优惠。另外,在京东商城手机销售页面中,也有不同保额的碎屏险供消费者选择。
理性选购不跟风
“选择购买折叠屏,是看上它可以支持多个App同时运行,这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便捷。虽然很贵,但还是咬咬牙给买下来了。”说起当时下血本购买折叠屏手机,从事IT行业的谢先生笑着说道。
的确,在产品更新换代如此快的手机界,就消费者而言,是否愿意为一款高成本、高定价、高技术含量的折叠屏手机付出相应的价格,这要取决于诸多因素,比如经济能力、兴趣爱好等。如果你是一位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那么在折叠屏上市之初便能够体验一番自然是再好不过。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在折叠屏手机上市之初,购买与否则需要做一个很好的衡量。如果只是好奇它的与众不同,不妨再等一等。毕竟,折叠屏手机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都尚未醇熟,研发成本也较高,消费者如果无需使用到这么高配置的产品,大可不必为了跟风而盲目购买。因为,等到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之后,即使价格不会下跌,其自身技术含量也将有进一步的提升。
■本报记者 陈利敏 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