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30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1版:要闻

一年来,古雷开发区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

打造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示范区

⊙本报记者 张志鹏 通讯员 薛敏灵 陈艺灵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感受到的除日渐升高的温度外,更是一股古雷发展的“热度”——

福海创160万吨/年PX和450万吨/年PTA、海顺德23万吨/年环保型溶剂油等5个投产项目,正如火如荼加快生产。

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中怡精细化工、新阳科技不饱和聚酯树脂等7个在建项目,正加班加点抢抓施工进度。

这股“热度”,源于古雷改革的“深度”和创新的“力度”。

去年5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古雷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一年来,古雷开发区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力打造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示范区,踏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具有古雷特色的改革路子,增强了内生动力、迸发了发展活力。

往深处改:

越是困难时,越能体现改革的成效

6月23日,在新建的古雷石化基地规划展示馆内,多项数据引起了前来古雷调研的浙江考察团成员的注意:今年1至5月,古雷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95亿元,增长24.6%。第一季度,古雷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位列全省县(市、区)和开发区第4位,合同外资到资比例位列第5位等。

“疫情影响之下,如何实现逆势增长?”考察团成员不禁产生疑问。“关键在于古雷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翀在讲解时给出了答案。

“越是困难时,越能体现改革的成效。”接待期间,李翀说起了复工复产中的一件事。今年3月,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的1万多名外地员工,经由开发区“点对点”顺利接回古雷后,在他们所生活的乡镇内,遇到了因疫情防控所带来的交通、住宿等问题。经由开发区内部召开协调会后,立即确定了“员工点对点,地方不排斥”的原则,各类问题在区内就得到快速解决。

“若是发生在‘区地合一’改革之前,协调时间会更长,复工复产进度也会受到影响。这正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李翀说。

去年,古雷开发区正式实行“区地合一、委托管理”体制,将漳浦县的古雷、霞美、杜浔、沙西等乡镇成建制委托开发区管理,一体规划、一体运作、一体投入,由“双厅级”主官坐镇统筹,组建成立12个新机构,划转到位70名机关事业干部,干部队伍由原先的104人增长到2026人,土地面积由原来石化园区的116平方公里拓展到393平方公里,有效拓展了产业园区承载空间、整合了区内各类资源要素、解决了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跨部门协调配合等问题,实现区域整体功能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同时,对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机制再优化。创新采用五个工作版块方式优化班子分工,推动组织领导、干部队伍向石化园区和乡镇发展两大工作重心聚集,形成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既独立运转又互相推动的格局,使主业更突出、力量更集中、管理更高效。

“改”到关键处,“放”出真活力。2019年,古雷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6%,获评2019年中国化工潜力园区10强第一位,开创了古雷开发区发展新局面。

往实处改:

项目从审批到开工,平均时间缩短50%以上

“项目环评已基本完成,下一步该做什么?”6月23日上午,丰鹏环保2.5万吨/年废催化剂综合利用项目的负责人陈海鸿再次拨通了刘俊毅的电话,询问项目审批事宜。 (下转第二版)

闽南日报网址:www.zzxww.com 管理员信箱:mnrbjsb@163.com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内容纠错:0596—2598915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