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荔红时节,漳浦县盘陀镇大尖山脚下的红军林与红色据点荆林祖屋,游客接踵而至。参观者之中,不乏开展廉政主题教育活动、重走红军路、重温入党誓词的年轻党员……
“这些物证、书证以及还健在的‘五老’亲属,佐证的不仅是上世纪30年代红军峥嵘岁月里的金戈铁马,更讲述着后辈人对永放光芒红色精神的接力传薪……”一位声情并茂的讲解员,说起稔熟的红色故事,让前来的游客报以赞许的目光。他是谁呢?
“他是产山村人,漳浦县纪委监委干部陈永镇。”漳浦县盘陀镇纪委书记、监察组组长陈聪明介绍说。
“今天刚好放假,我回家看望父母,就来客串‘临时讲解员’。讲解得不是很到位,请谅解。”向游客解说完毕,陈永镇回过头来,微微一笑,向诸位游客表示谢意。
“我爷爷曾经是一名老红军。作为后辈,自小就受到长辈红色精神的熏陶,红色元素一直流淌在我的血脉中。”攀谈中,陈永镇自豪地说。
上世纪30年代,闽南漳浦以及周边的平和、南靖、龙海等地,抗日烽火,如火如荼。当年,革命虽处于低潮,但仅有100多人口的荆林自然村,就有40多名青壮男子参加革命,整个产山村先后共有90多位村民加入革命队伍。游击队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之后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史称“红三团”。陈永镇的爷爷陈木林,与同一自然村的革命烈士陈松,是该村最早一批参加红军游击队的两位热血青年,在盘陀梁山至石榴车本村一带参加革命。其中,红军林及与之毗邻的荆林祖屋,是红军活动的重要据点。1936年6月,在石榴阪一次与白匪军浴血奋战中,陈木林与游击队坚持到最后,其他游击队员和两位领导都牺牲了。身负重伤的陈木林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侥幸躲过了一劫,却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那高山密林中待了几天,所带干粮告罄。一个深夜里陈木林偷偷潜回家里,等待时机再与组织联系。
“在那个白色恐怖弥漫的当口,这也是爷爷不得已的选择。当年回家时,爷爷带来‘陈松已经牺牲’的噩耗,不然都没人知道。这是爸爸陈宽济告诉我的。”陈永镇惋惜道。
当年红军林里,革命先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故事,让参加工作后的陈永镇深刻铭记。在县纪委监委宣传部工作时,陈永镇多方联系相关媒体,挖掘红军林红色故事。
产山村委主任陈志为介绍,1995年底,在修建连通红军林至镇区1.8公里的主干道时,陈永镇就积极捐出500元,并与村民一道筑路3天。在工资仅332元的年代,能够如此奉献一分爱心,诠释的是红军后人一片真情。近年来,拓宽连接红军林与村主干道时,陈永镇先后捐资6200元;并在新村建设时出资1000元,买下影响村容村貌的一户村民猪圈并拆除。为支持新农村建设,陈永镇动员并说服父母拆掉一间旧房子,为修路让出3分自留地,砍掉了父辈们种植的2棵荔枝树和4棵龙眼树,无偿“让路”支持乡村振兴。今年,修缮荆林祖屋作为“革命历史传承馆”时,他再捐资1200元。如今,前来观光的旅游大巴车,都可以直达红军林。
红色林子红军驻,热血化作红杜鹃。这座镌刻着革命先辈历史功绩的红军林与荆林祖屋,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重视下,在像陈永镇一样热血青年的积极推动下,已被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廉政风范传承、红军精神弘扬的基地;一幅幅记载当年老区革命史实、群众抗击敌军、军民鱼水情深等史料图片,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感到震撼,深受教育。
☉黄喜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