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7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0版:文化走廊

有趣的古代“高考”经典成语

⊙汪 志

今年受疫情影响,高考推迟到七月份,虽然延迟一个月,但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国之重事、家之大事,又是一年高考季。

此刻,又让人想起中国古代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那个年代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那么,你知道古代科举衍生出的“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等成语的来源吗?

一、十年寒窗。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功名。“十年寒窗”意指要通过艰辛的努力,十年并非实数。古文中的“十年寒窗”有元朝高明《琵琶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朝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二、金榜题名。“金榜”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排名榜,因书写在黄纸上,也称黄榜。登上金榜,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从此就能步步高升,大富大贵。后来人们把殿试的录取榜上有自己的名字称为“金榜题名”,后泛指考试被录取。古文中的“金榜题名”有清朝李渔《凤求凰·闻捷》:“正在洞房花烛,又遇金榜题名。”宋洪迈《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洞房花烛夜,金榜掛名时。”

三、连中三元。科举考试时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皇宫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古文中的“连中三元”有《二刻拍案惊奇》卷一:“(王曾)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白雪遗音·小郎儿·冬》:“龙门高跳,鰲鱼头儿哟,连中三元。”

四、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古文中的“独占鳌头”有元朝无名氏《陈州粜米》:“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元朝大食惟寅《燕引雏》:“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

五、名落孙山。据宋朝范公《过庭录》记载:有个叫孙山的人参加乡试,考中最后一名。回乡后,一位老人向他打听自己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委婉地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我是榜上最后一名,你的儿子还在我的后面,言下之意是说他落选了。后来就用“名落孙山”作为没有考取的委婉说法。古文中的“名落孙山”有清朝袁枚《新齐谐·韩宗琦》:“揭榜后,名落孙山。”《再生缘》第十四回:“乡场不中还犹可,名落孙山怎处分。”欧阳予倩《人面桃花》第一场:“小生在这试官之中无有亲戚朋友,又无钱打点,便名落孙山之外。”

六、屡试不爽。现代的“爽”和古代的“爽”是有差异的。现代人说的“爽”有“过瘾”“带劲”“有趣”的意思。而屡试不爽的“爽”是差错、失败的意思。因此,过去讲屡试不爽是指反复试验都没出过差错、没失败、没出问题。古文中的“屡试不爽”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冷生》:“言未已,驴已蹶然伏道上,屡试不爽。”

这些耳熟能详的古代经典科举成语,虽然已过数百年,但对现在的考生也有着积极意义。

闽南日报网址:www.zzxww.com 管理员信箱:mnrbjsb@163.com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内容纠错:0596—2598915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