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闽宁镇双孢菇长势好、产量大,一茬接一茬,成为菇农增收的‘致富伞’。”虽然已经结束挂职,角美镇副镇长曾培煌仍心系闽宁镇双孢菇项目,时不时微信电话联系正在闽宁镇挂职的同事,及时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时光回溯至2016年11月,曾培煌作为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之一,独自一人进驻有着“东西扶贫协作样板镇”之称的闽宁镇,挂职任副镇长,分管招商工作。
初到闽宁镇,曾培煌便马不停蹄开展调研工作,用脚步丈量产业的宽度。细细斟酌,他发现,闽宁镇竟有些“熟悉”——和角美镇一样,当地也种植双孢菇。据曾培煌介绍,闽宁镇有双孢菇的种植历史,但因技术、气候、市场等原因,发展较为滞后。“而在角美镇,双孢菇是传统产业,近些年探索出的‘双孢菇工厂化’模式,在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种植效益的同时,还不会污染环境。”
然而,将好模式、好做法落地到闽宁,绝非易事。曾培煌拿着闽宁镇的宣传材料,不断奔波于闽宁两地。“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月,整整3个月时间一直在路上,总是刚下飞机,又上汽车,组织参展招商、拜访企业家连轴转。”曾培煌说。
经多方沟通协调,角美镇蘑菇产业园的成功经验终于“移植”到闽宁扶贫产业园,一个由政府推动、国企投资、民企运营的双孢菇工厂化栽培项目在闽宁镇落地生根,目前已建成占地92亩、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的双孢菇工厂化标准厂房和展示厅,项目可实现年工厂化养殖销售双孢菇1300吨,销售收入1300余万元,销售市场面向宁夏、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份。同时,项目已吸纳当地劳动力65人,其中包括6户建档立卡户,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
从产业移植到保障民生,曾培煌一直在扶贫的路上。回到角美镇后,曾培煌分管卫健、民政等工作,同样面对不少贫困群众。“挂职的那段经历,使我增强了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勇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曾培煌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