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式起重机开启无人机巡检,让隐患排查更及时和全面;拱门式脚手架全镀锌钢管,无需油漆、环保又美观;人脸识别系统可对施工升降机进行智能化管理,确保使用安全;16项涉及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工序要求通过二维码进行技术交底,快学易懂、实现安全教育上墙……依托数据化管理平台这个“超级大脑”,昨日的观摩项目从设计、建造到运维管理均实现了全周期智能化介入,并把每一个建筑单元标签化,依托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进行大数据精细化管控,实现每一户建造数据可追溯性。
“这就好比给整个工地装上了智慧大脑,可看、可听、可说,又像一位‘安检员’,将每一个建筑构件的实测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自动比对,不合格的地方将自动标记并匹配责任人,同时限定整改期限,实现自动化追踪。”市住建局建筑安全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张文键说。
记者获悉,在探索建设智慧工地的近几年时间里,我市积极构建起“政府、企业、项目”三级联动的建设管理格局,实现对施工进度、人员劳资、质量安全、设备管理、绿色施工等情况在线监管,全面推动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向建造行为数据化、项目信息可视化、现场流程精细化的智能管理转型升级,实现建筑工地“人、机、料、法、环”五大环节管理信息化和智慧化,提升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政府监管效能。
同时,我市还成立施工安全巡查组,对所有在建工程进行巡查和暗访,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录入智慧监管系统、建立台账,明确整改期限并逐一落实。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共“双随机”检查工地1280次,发出安全隐患责令改正通知单1570份,补充清单91次、整改反馈1484份,并立案处罚24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