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1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1版:要闻

修车师傅收摊记

⊙本报记者 蔡柳楠

近年来,腊州村通过发展旅游休闲观光产业带动村民就业致富。 本报记者 陈逸帆 摄

诏安县梅岭镇腊州村曾是“脏、乱、差”的省级贫困村,如今却窗明、道绿、花香盈,走出了一条能让村庄留住“形”、守住“魂”、吸引“人”的特色发展之路,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特色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请看:

修车师傅薛川治把在家门口摆了37年的摊子给撤了。

移回屋子里的那天,同村人轮流来问:“咋的老薛,不再修车啦?”

“修!修!咋个不修哩!以后大家啊,都来家里修!”老薛乐呵呵地说。

从屋外挪到屋里,虽然只隔着一道门槛的距离,在老薛看来,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村子环境整得太干净了,特别是家门前的这段水泥路,每天都有人来回清扫保洁,咱实在不好意思再在路边摆摊,怕车油啊污水什么的脏了路面。挪回自家的院子里修,心里才踏实。好环境也得大家一起来维护,不是吗?”作为一名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薛川治打心眼里支持村居环境整治。

在他的记忆中,家门前的这条村道最早是一段坑坑洼洼的土路,雨天积水、晴天扬尘不说,碰上谁家有个急病险情的,窄窄的小路上救护车辆根本进不来,只能用担架抬着、自行车载着送出村。

改变是从2018年开始的。当年市、县“两会”后,梅岭镇在全县率先推行全域修编,对不符合国家政策、不符合人居环境与产业规划、与乡村治理背道而驰的旧村规重新修正定规。积极响应号召,腊州村的村“两委”和村民也开始分片分区对全村进行大清理大整治,在做好陈年垃圾清运、临时搭盖拆除的同时,先后花费800万元对全村道路进行拓宽、硬化和绿化。

“记得当时对村路旁的池塘进行整治时,我也停业休摊去帮忙。1亩见方的陈年臭水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愣是只用了27天就全部修整一新,听说还创下了当年全镇整治速度之最。”提起这段往事,老薛满脸骄傲。

治乱治污,只是腊州村开展村居环境整治的第一步。为了让环境更宜居,村两委组织村民深入推进村环卫一体化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离,并新建了收集池、垃圾中转站,实施“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还对三格式化粪池和农村户厕进行了改造升级,投资近50万元将荒地分别建设成村民公园和“星级公厕”。

从“脏、乱、差”到窗明、道绿、花香盈,渐渐的,整洁一新的村庄印象跳脱出来,花团锦簇的大小广场热闹开来,就连华灯倒影也变得灵动起来。每天收摊后,老薛总会摇着蒲扇,乐滋滋地跟着大伙儿到村民广场溜达几圈。

好环境得大家共同维护,不仅薛川治这么认为,村子里的其他1015名村民也都十分认同。他们把这些想法写进了《腊州村村规民约》中,整整八章55条的约定,都是村民们共同商议制定的,有效化解了过去乱建乱搭、侵占耕地及林地纠纷等老大难问题。

在打造村民自治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事议事积极性的同时,腊州村特别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实施“党建+”先锋行动,以支部带动和党员联动等形式,举办“乡村党校”培训班、成立“家风家训梳理党小组”,并深入群众家中“零距离”服务,协调解决村民矛盾纠纷,创下连续28年“零信访”记录。

薛川治在休摊时也会跟着党小组一起走村入户进行宣传:“今年咱周边几个村子都掀起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丛书的热潮,有些老人不识字,咱们就把党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录播成闽南语快板,通过村里的大喇叭放给大家听,非常受欢迎。”

路好走了,环境改善了,村里养殖的水产品也打开了销路。眼瞅着一辆辆满载虾蟹、牡蛎的摩托车从家门前驶过,“数车”就成了薛川治每天修车之外的新乐趣。 (下转第二版)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