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针对《关于推动珠算文化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提案》,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200号(教育类016号)提案答复的函》称,“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珠算学习要求,从‘看到算盘’‘知道算盘’到会简单的珠算口诀,拨珠运算,我们将把这一问题提交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认真研究。”
珠算与珠算文化不能一概而论
其实,这不是教育部第一次就珠算进校园相关提案作出回复。
去年九月份,针对政协委员提出的“将珠算重新纳入小学数学课程”提案,教育部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14号(教育类003号)提案答复中就表示,“教育部正在组织进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考虑有:将珠算作为中华数学文化的标识,而不只是一种技术,在课程教材中予以强化,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推进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选择包括珠算在内的多种计算方法进行学习,提升计算思维能力;鼓励学校开发有关校本课程,满足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珠算的需要。”
早已超越“计算工具”的意义
算盘作为我国发明的古老计算工具,已经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2013年珠算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就是靠算盘珠子“敲出来”的。
然而,随着珠算的计算功能被计算器代替,珠算也逐渐远离了课堂。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完全取消了对珠算的要求,仅保留“算盘只作为计算工具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周新林曾和同事对近500名二、三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这些学生入学时是随机分班的,一类是珠算班,他们的课程内容中包含了珠算、珠心算;另一类是普通班,课程内容不包含珠算、珠心算。研究结果表明,珠算班学生的计算能力优于普通班。
周新林表示,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学习珠算、珠心算技能,并经过一定训练后,部分认知功能确实有明显提升,且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明显“副作用”。
训练效果需科学验证
当然,对珠算是否应该进入小学课标持审慎态度的也不在少数。在一些网络平台上,部分网友表示珠心算只是一种枯燥的记忆方法,强制机械联系会让孩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最大的坏习惯是不写笔记。对于一些逻辑链条很长的知识,这种坏习惯会影响到后续高中、大学的学习。”一位网友表示。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博士陆宇斐则强调,珠算和珠心算是要区分开的。珠算是一种表征的形式,好比古人结绳记事的方法。而珠心算的学习则是一种模式化、机械化的技巧训练,压缩甚至直接忽略了思考过程,不利于逻辑思维训练。
对于珠心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习珠心算。”他说,珠心算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很多,怎样精心挑选合适的内容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他特别提到,要警惕校外辅导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夸大珠心算的作用。
从科研角度看,周新林强调,珠算、珠心算的教育实践正在快速发展,但能够揭示珠算、珠心算训练规律和价值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