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左右,陈来庆拄着拐杖来到东山县铜陵镇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在这里,他又将开始全身心投入新一轮的工作。
“现在,我也是正儿八经的‘上班族’了。”陈来庆骄傲地说。过去,他因肢体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依靠着低保勉强度日。去年11月,经东山县残疾人联合会牵线搭桥,陈来庆走出家门就业。
家门口的爱心“车间”
“考虑到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安排他们就近集中办公。”东山县铜陵镇残联理事长雷景娴介绍说。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的所在地,就在铜陵镇。“基地的工作形式并不局限,对于重度肢体残疾、精神和智力残疾的群体,可以视个人情况选择‘居家’就业。同时,根据身体状况的不同,还将安排难易程度适当的工作内容。”雷景娴说。
漳州万仕达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工艺品加工电器贸易的综合性企业,去年加入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公司与每位残疾员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协议,并为他们缴纳意外保险。每个月有400元底薪保障,在此基础上,多劳多得。”该公司总经理谢丽明说,此外,公司还提供每月150元的午餐补贴。
现在,残疾人员工们都笑称基地是家门口的爱心“车间”。
“从一开始的18人,到现在已经是27人的小‘车间’了。”雷璟娴介绍说,今年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
然而,基地刚起步时并不顺利,最大的阻力源自残疾人家庭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在家人的“保护伞”下,他们将自我封闭了起来,也怀疑自身的能力难以胜任工作……
帮助残疾对象树立信心,成了冲破思想牢笼的关键。那段时间里,雷璟娴和工作人员坚持入户开展工作。“材料包随时放在身上,上门手把手教。我们还录制了制作视频,让他们可以常常回顾。”渐渐地有部分残疾人放下心理“包袱”,迈出第一步。
“上班”后的新生活
不到1年的时间里,“车间”员工身上便有了点滴变化。
“早上好!”一进门,许娟敏就会热情地打招呼,并迅速回到自己的“工位”上。很难看出这是一位有智力障碍的残疾人。“刚开始要接送,现在她都自己来,精神也愈发好,还可以和其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工作人员林舜琼说。
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的建立,不仅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份稳定的收入。
陈来庆一家三口人,除了他是肢体残疾外,妻子也因腰椎受损丧失了劳动力,家中还有一个女儿是准高三生。“只要我手麻利一点,最多时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防控新形势下确保残疾人在脱贫攻坚道路上不掉队,我们将逐步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将经验做法推广到全县各镇,让更多的残疾人都可以享受‘家门口’就业的福利。”东山县残联副理事长黄建武说。
⊙本报记者 陈晓云
通 讯 员 殷琪 林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