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悦读

开卷有益

最是书香能致远

——读何况《在书香中呼吸》 ▱陈文波

上大学时,为了解这个即将生活四年的城市,我专门买了几本写上海的书。其中有一本《开埠》,厚重扎实,却生动好读,我置于床头书架,不时翻阅。《开埠》是长篇报告文学,史料详实,行文流畅,波诡云谲的海上风云,被梳理得清晰明朗,堪称力作——此书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

毕业后,我在《福建日报》当副刊编辑,策划了一些和书有关的主题报道。机缘巧合,结识了在厦门的何况先生,而他,恰恰是当年那本《开埠》的作者之一。此后,我们编读往来,不知不觉,已是多年。

何况,本名何光喜,出身军旅,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是莫言的师弟。尽管公务繁忙,但他勤于笔耕,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多年下来,著作等身。我手中这本《在书香中呼吸》就是他今年的新作,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也是他的第三本书话随笔集。

何况爱书,读书也藏书,据说家中拥书万卷,作家签名本就有近千。何况外表看似高冷,但只要一谈到书,即刻神采飞扬,妙语连珠。文友聚会的场合如果有他和另一名作家南宋在,两人观点碰撞,金句频出,如听一场德云社的相声。

显然,在书香中呼吸的何况,是真性情的何况。

多年前,厦门大学的谢泳教授曾用“有材料,有识见,有文笔”来评价何况的书话笔记。如今,这本新书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分“这些人”“这些事”“这些书”三辑,眼光开阔,题材风雅。在何况的文章里,书是绝对主角,他从书中人,书中事,延伸到写书人、读书人、藏书人,只要是与书有关的人和事,都是他的写作对象。而在这些文字中,可以折射出何况的书香世界,浩瀚丰富,芸香悠扬。

在“这些人”里,他详细地记叙了与王蒙、余光中、莫言、陈丹青等名家交往的片断。此时的何况,更像一名新闻记者,冷静客观地还原了与这些著名作家交往的点点滴滴,许多细节生动到位,其敏锐的观察力,让人惊叹。

在“这些事”中,最让人会心一笑的,还是买书的那些事。在《琴川书店买书记》一文中,何况在苏州逛书店,看中了一套古吴轩出版社的丛书,当时没买,回去懊悔不已。最后,知夫莫若妻,还是他的爱人请人专门去书店买来寄到厦门。几天后,拿到书的何况这才长舒一口气,心想:快递费都够买一本书了。

在全书三辑中,何况着笔最多的还是要数“这些书”。可以说,这辑的50多篇文章,就是他近年来的阅读书单,也是他读书所得所思,有思想的火花。

何况以纪实文学名世,当年,他写《开埠》时,面对的是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他要从中抽丝剥茧,找出有用的史料,无疑需要扎实的文化根底和文字功夫。显然,在新书中,何况将这身功力发挥到了极致。尤其在“这些书”中,里面收录的大都是见报的书评,篇幅不长,多为千字文。作为一名作家,把文章写长并不难,难的是把长文写短,尤其是书评。一本动辄几百页的新书,既要抓住新书的核心要素,又要言之有物,推荐给读者,需要高度的概括提炼能力——而这恰恰是何况的长处。他每评一本书,都会选一个小切口入手,进而层层铺开,以一孔窥全豹,临了,又能不完全“剧透”,留点念想,引人去读原著。

而最让人叹服的,还是他的点评。文字不多,却一针见血,有如天外飞仙,翩然一击,亦如小李飞刀,例不虚发,随后,飒然远去,给人足够的思想空间。正如著名评论家朱向前在序中所说,何况的书评“见幽发微,触类旁通……举重若轻地将全书的主旨或特色结合自己的心得合二为一地传递给读者。使人掩卷之余,如闻书香袅袅,更欲一探究竟”。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何况堪称大家,但他为人诚恳谦和,相识多年,他写我编,都很愉快。而且,何况很乐意去写一些和书有关的“小文”。正如他在《等闲岁月与书为伴》一文说:“通过书评推荐分享好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书种子绵绵不绝,我以为是读书人的责任及本分。”

英国作家黑兹利特曾说,书香轻拂沁心灵,诗行轻滑渗血液……书籍价廉物美,我们就在书香中呼吸。何况以此给新书命名,也是希望让大家能多阅读,一起在书香中呼吸,毕竟,读书,“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