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一直有句老话:“埝七州,浮福建。”
“埝”有一音为“di à n”。《方言》第十三:“埝,下也。”郭璞注:“谓陷下也。”
本地闽南话,“埝”(di a n上声),义同,而音也几同。“埝”已成死字,代之以“沉”。但“埝”只表示地下陷,是单义词,所以,若表示土地“沉陷”,别用“沉”,用“埝”确切。
这老话说福建是因七州沉陷大海而从海底浮现起来的。这是否真的,无有关研究证实。但在“琼岛”(今海南省)东南,真有个“七州洋”,张燮《东西洋考》中说:“船过此极险,偏东便是万里石塘,宜祭海厉。”明朝,月港商船到此,都要祭海中恶鬼,祈求不遭海难。
只是它是不是那句老话中说的七州沉陷成为的“洋”,而福建是否因它下沉而从海底上升而为陆地,现在都还没被研究证实。但也并非子虚乌有的事,还是有些可资考证的。
——在隆教畲乡的南太武山上,有块“飞来石”,上刻“眼底东京”,石上嵌满蚝壳儿,可见它原是海底礁石,却“亭亭玉立云霞外”。
——原海澄县城南,有座鹿石山,《海澄县志》载:“绝顶有牡蛎壳,极大。或云昔海潮至此,殆所谓深谷为陵者耶?”
——漳州城北40里有座石蚝山,《龙溪县志》载:它“高入云表,顶有粘蚝石。相传昔海水所浸。”
以上材料,虽不足以证明整个福建,但至少可以证明漳州一带是古代由于沧海桑田的剧变而从海底上升的陆地。“埝七州,浮福建”起码在敝乡是真的。
从那岩石上粘着的蚝壳看,那在出现鱼类的古生代的志留纪之前,距今不止430亿年。就是经历如此万分久远的变迁,于是有了我们繁衍生息的土地,有了我们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并惨淡经营,而今成了繁荣昌盛的一块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