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3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2版:专题

“十三五”圆满收官

“大抓工业、抓大工业”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培育形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千亿产业集群,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1.0:46.6:42.4。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发展动能换挡提速

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0家,比2015年增加235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20%。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体制机制日臻完善

“会审制”改革、“商务110”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成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新增台资企业371家、实际利用台资146.5亿元。

生态优先、绿色转型

人居环境持续提升

探索推进“生态+”模式,布局建设“五湖四海”项目,全市森林覆盖率从63.6%提高到64.8%。

统筹城乡、加快融合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4%提高到61%,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3.47平方公里,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四难一差”问题明显缓解,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过去的一年——

战疫情、保发展

双胜利目标基本实现

2020年2月14日至今持续保持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零新增”。

迅速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深入开展“奋战下半年、勇夺双胜利”竞赛活动和突破“难、硬、重、新”工作行动。

扩内需、稳外贸

双循环效应初步显现

谋划实施“中国女排娘家”基地、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

开展“全闽乐购”“你消费、我买单,亿元奖励等你拿”等促进消费活动,拉动消费超50亿元。

出台支持外贸企业稳定发展系列政策,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漳州台商投资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

促改革、补短板

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向县管开发区延伸。

企业开办审批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企业开办“零成本”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组建农业发展集团、信息产业集团、人才发展集团。

台资实际到资金额位居全省第一。

市本级扶贫资金增长39.8%。

大力开展矿山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启动东山八尺门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

有效防控重点领域金融风险。

兜底线、惠民生

幸福感持续巩固提升

完成23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77.72%。

漳州市职业教育园区、漳州一中新高中部建成投用,市医院新总部业务楼封顶。

全市新增中小学学位1.3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1.6万个、病床位2408张、卫技人员2906人、养老床位4137张。

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7560套,新增公共停车位5151个、公园绿地面积2180亩,52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

群众安全感率保持在98%以上。

蝉联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七连冠”。

抓作风、转职能

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

持续解决不动产权证办理、文川里片区保护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

市本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28.68%。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6件、政协委员提案298件,满意率分别为100%和99.8%。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