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3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0版:社会

漳州市图书馆举办《浮家泛宅——九龙江船民文化展》,展现“连家船”承载的历史人文底蕴,追述“水上吉普赛人”的如歌岁月——

回望帆影 记住乡愁

芗城区进发宫疍民文化保护中心理事郑休山讲解“连家船”生产、生活及民俗情况

曾经,九龙江边,一艘艘木船整齐停靠着,或运输货物,或出港捕鱼,一片繁忙。船上的人以船为家,几代人都在水上生活。这就是漳州“连家船”。如今,却是远去的记忆。记忆并没有随风而逝。1月9日,漳州市图书馆在记艺展厅举办《浮家泛宅——九龙江船民文化展》,让人们了解母亲河上曾经孕育的独特文化风情。

“在承载着悠久历史的九龙江上有一个神秘的族群,这是一个古老的族群,也是一个富有海洋文化气息的族群。他们隐藏着远古闽人的生存秘密,他们孕育出河洛复兴的文化传奇,他们是住在连家船上浮家泛宅的水居族群,学界多称其为‘疍民’,漳州陆地人称其为白水仔(泊水仔、泊水郎),船民则自称‘船底人’。”展出中,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了九龙江疍民文化的来源。千百年来,漳州疍民一直连家带眷,终岁舟楫,仍保留着独特的“习于水性、善于驾舟、笃信神鬼”的水上文化特征。

而漳州作为福建省最大的冲积平原,九龙江入海口为天然良港,生态环境优越,水系发达,渔业资源丰富,因此在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独特的江上疍民文化。疍民们主要从事渔业、航运生产,与此同时对航线、天文、气象等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疍民留下了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而这其中,包括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习俗。“通过展示漳州丰富的九龙江船民文化,可以让市民对漳州旧时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更深刻的理解。”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

通过展示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市民可以了解到漳州疍民的分布情况,他们分布在九龙江沿岸的芗城、平和、南靖、华安、龙海等地。展出中还详细介绍了各地疍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出港航线,“正因为有了疍民,平和窑出土的克拉克瓷才能沿江而下,通过月港运往海外。”芗城区进发宫疍民文化保护中心理事郑休山介绍。

展览中还展出了疍民独特的居住环境,连家渔船一般可分作前后两个部分,前部是捕捞操作场所,后部是生活场所包括住宿场所。在住宿场所的上端,一般都覆盖有两张篷子,有用帆布上油制成的篷子,也有用竹篾夹竹叶编成的篷子。支托篷子的骨架是用竹片雕成弯弓形,俗称“篷弓”。秋末至春初,因为天气寒冷,船上人都睡在舱里;春末至秋初,天气炎热,则睡在舱板顶上。“我们疍民的生活其实很苦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疍民基本上都是目不识丁,大多数人叫父亲都是直呼其名,没有规规矩矩地叫‘爸爸’,叫母亲则叫‘姊’。”郑休山说,这是因为疍民们随船四处漂泊,生活随性,思想不受约束。

疍民的生活习俗也是展出的重要部分,记者看到疍民们的作业工具,如“猪母拎”(渔网),修船工具,还有疍民们的传统服饰等。而漳州进发宫是漳州疍民们的信仰,这是疍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袖珍级庙宇,有500多年的历史,农历九月十三遍布九龙江流域的芗城区、龙海市、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的疍民们及部分陆上居民相聚在进发宫,举办隆重的“送王船”仪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连家船民也渐渐地与陆上居民融为一体。“历史上的九龙江航运极其繁荣,九龙江上的水运在漳州运输史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郑休山说,作为一种九龙江文化符号的连家船文化,我们不该忘记,因为,它是没有故乡的乡愁。 ☉本报记者 周杨宁 文/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