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上天垂怜我一片愚钝之心,几次与伟人“相遇”,总是在水汽浓重的雨天。大概雨天比较容易触动人心底的那一根细细的弦,从而酝酿一种微妙的情绪吧。
这次也不例外,在断断续续的雨幕中,我有幸邂逅了一代爱国诗人将领文天祥。
车子在潮阳区莲花峰公园停下。薄薄的日光从大片阴云边缘透出来,在地上印出一朵朵清淡的日花儿,使得整个公园看起来像一幅油画,苍翠的树木,青绿的草,还有盛装的各色花朵,到处浓墨重彩。风从海面上吹过来,带着海的味道。在车上打了一路瞌睡的孩子一下子活跃起来。
跟着孩子蹦蹦跳跳走在曲折的园中小路上,不时滴落的水珠倒是为这趟行程增添了些许乐趣。我们一边走一边听当地的朋友絮絮叨叨诉说莲花峰的故事。
传说这座山主峰莲花峰是南海岸边一座无名小山峰,当年元兵入侵,南宋的小皇帝从海路仓皇南逃。文天祥在家乡起兵,几经转战来到潮阳,这里已经是大陆尽头,文天祥心下感慨。此时宋帝乘船奔新会崖门,文天祥登上海门莲花峰,举目四望,遍寻帝舟,只见水天茫茫,不见帝舟,文天祥悲苦失望,哀号顿足,顷刻间脚下巨石碎成莲花状。文天祥又挥剑在石峰刻上“终南”二字,表示“南退到此为止”。时当正午,文天祥特意把“南”字里面别写为“午”,以示午时寻帝之意。从此此峰得名莲花,陆上远眺,像一朵莲花含苞待放;海上远眺,则像盛开的巨大莲花。
我们此时正在石头脚下,倒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过这也不妨碍我们的兴致。从一座小巧的亭子绕过去,眼前是一片开阔的空地,一个简单得有点过分的小花圃,一代英豪昂首而立,正是当年他寻望帝舟的身姿。“当年帝舟寻望眼,忠魂今尚绕波涛”呵。此时正巧也是中午,飘飘洒洒下了一个早上的细雨居然停了,阳光筛下来,满地碎金,看得人心绪恍惚。不知当年也是否有这样淡薄日光照进英雄沉痛的双眸?
站在文天祥面前,我沉默地仰望。这尊十六米高的石像,佩剑面海,美髯飘拂,雕刻得真是栩栩如生,今天湿润的空气更是让英雄的面容格外逼真。虎目远眺,剑眉微拢。眉宇间是国破的伤痛,更是抗敌的坚决。英雄战袍上一块石头颜色明显暗于其他,仿佛是一块补丁。本以为是故意为之,朋友介绍说当时雕刻的花岗岩石头是经过了严格的精挑细选的统一规格的,这一块小石头是后来在漫漫岁月中逐渐变色的。好奇怪啊,怎么会这样呢?细细一想,心下恍然,文天祥抗元数千里转战,何其艰辛,拳拳忠心天地可鉴。这块补丁,想来是时光不甘心忠魂随风而去,特地留下这个印记,好叫后人不忘。
文天祥脚下的草坪上,两行诗句格外引人注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由红艳艳的鲜花组成,在这片空旷的园子里尤其光华灼灼,照亮了我们的眼睛。
从石像后面绕过去,登上几级石阶,绿树浓阴中露出一角飞檐,朴素的色调,简单的装修,这是“忠贤祠”,明万历年间为纪念文天祥所建,清道光时拓建为“莲峰书院”,里面供奉的就是文天祥。估计今天天气不好,这里显得相当冷清,我们从高高的门槛跨进去,一向鲜少求佛的我恭恭敬敬地跪下磕了三个头。祠堂里的文天祥少了些许沧桑,金身红袍宝相庄严,凤目微挑凝视往来众生,竟让我觉得似乎有点佛祖的慈悲。或许是百姓不忍英雄苦难,把他神化了吧。这样也好,英雄,本就应该是我们心中的信仰。
站在忠贤祠大门,看外面细雨乍晴,水光潋滟,听风从堂前拂过,隐约可闻海浪声里一声英雄长叹:“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具添”,顿时心中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