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此次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虽然是仿真新高考,不过,考试成绩只公布给学生,即学生自己到报名网站查询。不仅如此,考试名次也被模糊掉,物理全省前2000名以内不公布位次,历史前500名不公布位次,统统以“前2000名”和“前500名”替代。
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鹏飞表示,组织适应性考试是教育部统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是确保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的重要举措。但它毕竟只是一场适应性考试,大家要理性看待此次适应性考试的意义。
陈鹏飞认为,对于考生而言,此次考试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熟悉新高考考试形式,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通过这次“演练”,考生正好可以熟悉一下新高考试卷结构、试题风格、题型难度、考试流程等,根据考试结果查漏补缺,了解自身状态,找出薄弱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二是熟悉新高考模式,了解赋分机制。通过“演练”,考生可以了解新模式下的赋分机制。新模式下选考科目要以等级赋分后的成绩计入总分,涉及“等级转换赋分”的科目是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三是熟悉考试流程,了解填报志愿政策。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适应性考试其考查的结果还不能真实反映个人学习水平,更不会与正式高考挂钩。考生可以根据考试成绩,订立适合的目标,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高考复习。可以告诉自己:每次考试都是新的开始与挑战、每次考试都是累积经验的机会。乾坤未定,继续努力。”陈鹏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