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柳楠 李 润 陈晓云 文 沈昊鹏 图
3月15日,《漳州市农贸市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市关于农贸市场管理的首部政府规章。目前,新政落地情况如何?备受关注的农产品自产自销区如何设置?疫情防控下禽类如何经营管理?连日来,记者深入市区各大农贸市场现场直击,并就商户和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走访相关部门。
“散兵”走向“正规军”
商户卖得更安心
17日上午7时28分,市区文华园农贸市场的西部中段档口位,农户曾溪中从筐里取出竹笋、西芹等蔬菜,小心整齐地码放在档口台面上。“今早刚挖的,新鲜得很。”在他一边摆放一边与记者闲聊的间隙,已有好几位顾客前来挑选询价。
曾溪中所在的档口,就是市场新设置的农产品自产自销区。“免摊位费、免管理费,有人定时打扫摊位卫生,马上就要夏天了,还有风扇吹,不用暴晒和淋雨,比原来在路边蹲摊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老曾觉得很知足。
在老曾档口的正对面,是阿满夫妻经营的水果摊。从天宝自家果园里采摘的新鲜香蕉和枇杷,已经被预订了15斤。“都是老客户,知道我们在市场摆摊设点后非常支持,提前电话预订,再来市场提货。大家清楚,进驻市场的产品都会接受农残、防疫等统一检验和管理,这样买回家后吃得更放心。”阿满告诉记者,从在路边打“游击”到搬进市场成为“正规军”,他和家人也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担心比不上原来在路边摆摊时的销量,担心进场后管理费太贵,担心好不容易从其他路边摊贩那儿“抢来”的老客户流失……但这些顾虑在进驻市场后都逐一消除。
“目前水电消耗加上卫生保洁,一个月的支出费用大概在150元,但咱一天的销售收入就有上百元,一个月保守估计能进账三四千。最重要的是,不用再与城管执法人员‘躲猫猫’,不用再骑着三轮车在巷道里偷偷摸摸地卖,不再影响交通市容,咱心里踏实多了。” 阿满说。
“流动摊贩非法占道经营,影响的不仅仅是交通安全和市容市貌,还会影响社会长治久安。”芗城区城市管理局巷口中队中队长冯召告诉记者,他们在长期劝导执法管理中经常碰到因抢摊位而大打出手的治安事件,看着摊贩为了路边一个巴掌大的“好”位置口角相争,甚至头破血流,既气愤又痛心。“讨生活不容易,谁都想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但也不能因此知法犯法。像这样久治不绝的问题,光靠‘围追堵截’不行,还得‘疏’,而此次《办法》的出台,就提供了最佳‘疏’途,引导这些有销售需求的农户找到安身之所。”
《办法》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农贸市场外占道摆设农副产品临时摊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农贸市场按实际情况设置交易专区,为有需求的农户提供安全有序的自产自销经营场所,同时也缓解“马路市场”管理带来的压力,进一步方便居民出行和购物。
走访中记者发现,南河市场、延通市场、北桥市场等农贸市场均设置有农产品自产自销交易专区,而新华市场、新西市场、苍园市场等小型民营农贸市场,则是根据实际情况为有需求的农户预留出相应摊位并减免相关费用。不少市场经营者还自主扩大帮扶力度,如发放促销优惠券、对贫困农户减免水电卫生费用等。
“下一步我们还将根据新入驻农户的经营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方案、开展促销活动,针对销售漳州特色农产品的农户,将着力推广引流,帮助新进者站稳脚跟、实现稳定营收,让农户进得来、赚得到、过得好、不想走,真正把新政成效落到实处。” 文华园农贸市场总经理林国祥说。
“疏、堵、巡、整”强监管
市民买得更放心
农贸市场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不仅是因为它关系着成百上千名摊贩的生计,更因为它影响着数以万计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如何守护这份安全?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商务、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城管等七大部门组成了多支联合执法小组,在中心城区各辖区的主要农贸市场内派驻了定点监查人员进行“双随机”抽查,各大市场的管理者也相继组成各自的巡查小分队,加强对安全、消防等问题的自检自查。
“《办法》具体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确定了农贸市场的综合协调部门,还要求建立部门联合监督检查制度及信用惩戒制度,这不仅为农贸市场管理搭建起整体立法架构,更要求我们聚焦责任和义务,真正从市民的需求出发,管理好老百姓的‘菜篮子’。”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份责任,也从管理者延伸到了经营者的心里。“我们摊主间有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从我们摊位出去的东西,一定是安全的,我们有这样的自信。”前锋市场肉禽档口摊主黄木根说,也正是坚持这份信念,大家都铆着劲儿把好安全关。
“一扫一点,商品的产地信息就打印在了购物小票上,消费者可以扫描小票上的二维码来进行自主识别,非常方便。”文华园农贸市场水果摊主钟林怀告诉记者,除了蔬果类实现“一果一码”,家禽区的每只肉鸡、肉鸭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市民只要用手机扫描就能看到生产地、屠宰日期等信息。“在防疫特殊时期,大家买得更放心,我们卖得也更安心”。
“可是同样的商品,总觉得市场外卖得更便宜”“路边有好多农户卖自家养的土鸡土鸭,家人说这样的营养价值更高呢”。采访中许多市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真的如此吗?记者走访中心城区的五大国有农贸市场和八家民营农贸市场,抄录对比了场内外十五种蔬果肉禽的价格,发现售价基本持平,部分商品的市场内售价甚至低于市场外:如最近备受市民青睐的油蛤,在南河市场内售价12元/斤,而场外私摊售价达15元/斤;东山笋,在文华园农贸市场内售价10元/斤,场外私摊售价达14元/斤;天宝香蕉,在苍园市场内售价3元/斤,场外达4元/斤。
“虽然是自主定价,但市场里许多摊主为了留住客户,往往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开拓市场,特别是在大家熟悉的一些品类中,商品利润真的肉眼可见,都是公开的,也接受市民们货比三家。”在龙文区朝阳农贸市场,质检员周梅花一边将当天场内入驻产品的抽检结果投放在LED大屏上公示,一边告诉记者,进市场的商品不仅需要严格筛查资质,在售的每一天也都时刻接受监督和检查,这不仅是对摊主的监督,更是给消费者信心。“请相信我们的专业和可靠,放心购买。”周梅花说。
“路边小摊贩所谓的自家种植养殖的,很多是从批发市场进货的冒充品。市民认为现杀的鸡鸭就是健康、新鲜的,事实上也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采访中一位摊主告诉记者,经过畜牧兽医站等相关部门的培训以及多次入户宣传,他们对行业也多了几分了解。“现杀禽和在售冷鲜禽的口感差不多,而且通过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卫生安全有了保证。相对于以假充真的、病死不合格的三无产品所带来的高风险,在正规市场购买才是对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负责。”
目前,我市为进一步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在出台《办法》后,配套制定实施《漳州市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规范》《七部门关于加强农贸市场联合执法工作若干意见》,通过“镇街吹哨、部门报到、社区配合”的形式,在加强市场秩序督查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我们不仅组织市场内的摊贩学习新政,还向市场外的流动摊贩和来往市民发放传单和宣传手册。下阶段,根据现在网购趋势,我们还将试点加快线上生鲜平台与线下实体摊点的深度融合,力争通过智能支付、‘送菜上门’等服务,提高市民购物的满意度和舒适度,真正把市场开到老百姓心里。”市市场办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