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0版:专题

“大漳州”呼唤“大工业”

——漳州市工信局聚焦主责主业,奋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两年前,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铮铮誓言犹在耳畔,那一股股满腔热血的理想信念犹在胸膛。

2019年4月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开发区建设推进会,向社会、向广大干部群众做出再宣誓、再宣言、再承诺——旗帜鲜明“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坚持不懈“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久久为功“大抓工业、抓大工业”。

蓝图既定,使命催征,责任与梦想在漳州这片热土上升腾。两年来,漳州市工信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旗帜鲜明、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把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为切口促全局,推动经济复苏回暖、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能转换。

●蓄力赋能 培育工业之“苗”

今日高端质优的“硬核”产业项目,决定着明日产业高度、发展潜能。当前,以重点项目推动工业,蓄力发展新动能,已成为全市工信系统干部的共识。

旗帜鲜明、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大抓工业、抓大工业”,这句斩钉截铁的口号,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以今年第一季度开工项目为例,开启“大漳州”建设元年的步履坚定:我市开工项目108个,计划总投资28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9.6亿元。其中,工业领域开工项目数50个、占新开工项目数的46%,计划总投资108.9亿元、占比近39%,足以反映出我市对工业的重视程度,折射出我市工业投资依然保持强劲活力。

在市工信局等相关部门推动下,一个个“硬核”工业项目拔地而起、灿若繁星,发展后劲动力澎湃。

去年9月,我市先后与舟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签署投资合作协议。这三家企业将在我市投资建设地下洞库、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海上风电资源开发等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500亿元。

去年11月,漳州奇美35万吨/年PS项目、中石化福建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工程项目开工,中怡精细化工一期项目投产,福化古蕾化学、福化鲁华新材料等企业揭牌。

今年3月,落户于龙文区蓝田经济开发区的比利时知名窖藏啤酒——时代啤酒项目第一批订单产品顺利下线,这是时代啤酒在中国大陆建成唯一的生产基地。项目从落地到投产,仅用两个月时间,“漳州速度”让比利时时代啤酒刚落户中国,便创下“时代速度”。

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开动工业引擎,彰显出发展的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展示出漳州持续深化“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强大气场。

培育工业之“苗”,不仅要以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蓄力,更要以深层次改革、机制体制创新赋能,激活静态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古雷开发区、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三个市属重点开发区“区地合一”改革顺利推进。“人权、事权、管理权”三权合一,并且具有独立的财政、规划、审批等职能,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出台《漳州市“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体制机制固化优化常态化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创新优化项目招商引资、工业项目推进等体制机制,全方位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超越。

出台“进一步提升政企直通车服务效能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建设市级政企直通车和漳浦县、金峰开发区、蓝田开发区政企直通车平台,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运营绩效位居全省前列。

培育工业新优势,注入发展新动力,为工业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强化支撑。

●畅通链条 延续工业之“根”

产业链,是企业重要的“生命线”。产业链上存在任何“堵点”“断点”,势必影响到产业链的协同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做好“谋划”文章,“画”好新未来。市工信局聚焦堵点断点,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开展食品、机械装备、钢铁、石化等十三个重点产业梳理,形成“漳州市产业发展研究”,为谋划“十四五”产业发展和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决策参考。

不仅如此,市工信局充分发挥钢铁、模具、食品、智能制造等产业联盟带动作用,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固链行动,开展畅通钢铁产业链、食品工业和智能制造产业链对接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供应链稳定、达产超产。

成立产业联盟。去年,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市婴童产业联盟协会成立,这两个产业联盟将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龙头带动促进我市重点产业良性发展。

组织对接活动。去年7月,举办畅通全市钢铁产业链对接活动,共有23家企业达成钢铁产品意向订单86.8万吨,总金额达38.4亿元;9月,开展畅通食品工业和智能制造产业链对接活动,共有10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12月,举办中国冻干食品产业峰会暨产销对接会,现场签约超3亿元,直播带货3小时对接5000多单。

举办重大赛会。成功举办四届海峡两岸工业设计大赛、钟表设计大赛和两届漳州食品交易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合作,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市场,有力打造漳州中国食品名城、钟表名城升级版;两年食品交易会共达成现货交易、协议交易近40亿元。

●深化帮扶 繁茂工业之“林”

企业是工业乃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干细胞”,企业强则工业强、区域经济强。

深谙此理,过去两年,全市工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六稳、六保”,聚焦主责主业,突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勇当工业发展先锋队、排头兵和企业娘家人,奋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机制。建立市领导挂钩帮扶重点工业企业(项目)工作责任制,县(市、区)领导挂钩成长型企业,结合省市百千增产增效行动,扶持188家重点工业企业,集中力量支持企业增产增效。建立重大事项协调机制,由各县(市、区)开发区(投资区)工信部门全面摸排,一般事项市工信局牵头研究提出意见;分管市委市、政府领导每个月协调一次;市长每两个月协调一次;市委书记每个季度协调一次,形成闭环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问题协调解决。

走访企业。深化市重大工业项目协调联席会议、“一联系三挂钩”机制作用,成立16个服务小组、分赴16个县区“点对点”服务,开展增产增效、减停产企业专题调研,走访重点企业,协调解决问题。

落实政策。去年,我市出台企业复工生产及物流保障12条、复工稳岗12条等政策措施,开展“惠企政策进百园入万企”活动30场,兑现各级政策资金约1.47亿元,降低用电用气成本近3亿元。开展3场线上政银企对接会,促成172家企业对接意向融资148亿元,支持660家企业获得纾困专项贷款24.3亿元,16家增产增效企业获得工业技改补偿资金融资贷款约2亿元。

站在开启“大漳州”建设元年的新起点,工业大有可为。市工信局将旗帜鲜明、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以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为抓手,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力争到“十四五”末,推动我市工业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产城人融合更加和谐发展,“大漳州”建设跃上新台阶。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