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2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收藏

玉雕童子放纸鸢

⊙程磊磊 文/图

宋代和田玉雕童子放纸鸢摆件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这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一首诗,诗中的“纸鸢”指的就是我们现代的风筝。儿童放纸鸢的场景不仅常常出现于古诗文中,而且在书画和玉石文玩上也屡见不鲜。笔者便收藏了一件宋代玉雕小摆件,雕刻的正是儿童放纸鸢的形象。

这件宋代和田玉雕童子放纸鸢摆件,通体用和田一级白玉籽料制作,高6.1厘米,重72克。玉雕雕刻的是童子放纸鸢的场景,只见童子大脑袋,葱管小鼻,八字眉毛,是典型的宋代玉雕童子特征。右手拿一线轴,左手托着引线,将纸鸢背于背后。纸鸢造型似飞鸟,有双翅和剪刀尾。童子双腿交叉,好像在欢快地奔跑跳跃,十分的愉悦,动感十足。童子衣服上刻米字纹饰,衣襟上卷,是典型的宋代服饰特征。玉雕整体包浆自然,坨工古朴老道,并带有少量沁色,实为大开门的宋代玉雕作品。

纸鸢的前身是“木鸢”,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所制,其用途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据《鸿书》记载:“公输班(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可见,在当时“木鸢”起到的是侦察敌情的作用。

唐代建立以后,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得到全面发展,造纸业更加发达,于是纸鸢开始大量出现。又因当时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放纸鸢作为节日的娱乐活动开始在民间出现,儿童放纸鸢也在民间流行,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

到了宋代,民间放纸鸢已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文人墨士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题材。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二是宋代提倡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就为纸鸢的发展和进入节日的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时至今日,放风筝依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健身和娱乐项目。尤其是在暖阳和煦的春天,公园里、田野上到处都能看到孩子们放风筝的身影。每每这时,我便会想起我珍藏的这件玉雕。偶尔也会把它拿出来赏玩一番,看着它,脑海里总会闪现出我孩童时在田野里奔跑、嬉闹、放风筝的场景,也总会感叹,那时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好。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