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龙海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主题,以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为契机,紧跟漳州“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建设工业新城”的部署要求,坚持“工业立市强实力”,出台《龙海市进一步深化“三提升三创新”行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全员三维大招商”“产业配套大提升”“低效用地大盘活”“经济效益大提质”等四项活动,力争每年“新上项目100个、盘活利用土地1000亩、建设厂房100万平方米”,为产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发展、新兴产业聚集拓展新的更大空间,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文旅体会展和夜间经济加快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激活力,就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心无旁骛抓落实,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蹚出一条可行的转型升级、高效集约、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一座耕织希望的工业新城,为“大漳州”建设书写浓墨重彩的龙海篇章。
广发英雄帖 诚邀天下客
3月23日,龙海举行第一季度项目签约仪式,现场共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达到72.09亿元,项目涵盖健康食品、新材料生产、现代服务业等。
每一次成功签约的背后,都是努力的痕迹。
4月2日,龙海市委主要领导再次借助第104届春季糖酒会这一商贾云集的契机,举行第二届龙海国际休闲食品博览会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5月28日在“中国休闲食品名城”龙海举办的另一场盛宴,为食博会暖场,更为健康食品业界后疫情时代提供又一个高品质平台。多年来,“一把手”带队抓招商已是常态,市领导多次奔赴北上广深等地学习先进经验,依托香港、上海等地同乡会开展招商工作,诚挚邀请各类企业会聚龙海,给予企业主投资龙海热土的信心。
善于招商引资的同时,龙海也在思考着搭建自己的平台,邀请更多客商亲临龙海、感知龙海、认可龙海。
时间倒回到2019年12月,4天展销会时间,带来订单额30.6亿元,参会经销商逾6000人,入场超10万人次,首战即大捷。只是,大家没想到的是,这场近几年来龙海乃至漳州地区最大的食品展会,从4月开始筹备到12月完美闭幕,仅仅用时7个月余,便建成了可供近千家企业参展的花园式博览园。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两座颇具现代艺术特色的展馆,前身其实是闲置多年的厂房。
时年,展会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现成的厂房、用地,只能从现有旧厂房中寻找“黄金”。利用宽大光电、怡晋工业及周边的198亩闲置工业用地、2.5万平方米旧厂房,改造成常态化服务企业展示展销会场,搭建龙海健康食品产业发展新平台,从工业建筑中发掘出会展经济,这一实践为后续“三提升三创新”提供了蓝本。放眼当下,首届食博会的成功,已然写入龙海工业发展史;博览园则对完善城市功能,重塑城市形象,展望城市愿景具有历史性深意,如同一颗悄然埋下的新种子,破土发芽。
站在开启“大漳州”元年的历史节点,龙海审慎规划,在招商工作中,坚持一二三产全覆盖,并对辖区乡镇招商进行细化分类,对工业基础较好的乡镇,侧重引进“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工业好项目、大项目;城区范围的乡镇,侧重引进房地产、科技文创、商贸物流等三产项目;其他乡镇则侧重引进农业产业化、科创文旅、体育产业等项目,提升招商针对性,进一步招好商、招大商。
“腾笼换鸟”来 凤凰涅槃起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龙海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基础在工业;当前克服疫情影响,主要贡献点在工业;今后的高质量发展,也必须依靠工业。”2020年6月18日,龙海“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建设工业新城”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动员大会上,主要领导掷地有声。自此,一场由点及面,推广到整个工业行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提升三创新”行动在龙江大地全面铺开。
首期用地120亩,总建12万平方米,容积率2.11……3月23日,丹夫国际食品产业园暨泡吧食品二期项目开工。在过去9个月时间里,首批“三提升三创新”示范项目中,恒鲜食品已投产,6个在建,2个即将开工,成效初显。
地处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厦漳同城发展的核心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一二三产基础扎实,土地资源寸土寸金,如何深度挖掘土地潜力,寻求可盘活空间,从而在有限的空间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效益,龙海用心解析着这道“必答题”。
强强联手,深度融合。
走进海澄工业区的凯傲漳州工厂,现代化厂房车间,各项工序有条不紊。该工厂由欧洲第一大、全球第二大工业车辆及仓储自动化设备制造商德国凯傲集团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福建海山重工有限公司共同投建而成,主要生产高端新能源智能叉车、仓储物流专用车,产品达国内领先水平。
彼时,海山重工正着手新建两个车间,加大对合作伙伴的供应力度,而凯傲厦门工厂日渐趋于饱和,亟待扩大规模。基于14年的深厚合作基础,双方一拍即合,海山重工迅速调整方案,按照凯傲要求建设综合定制化厂房,世界顶级企业、先进技术与龙海人力、地缘优势相结合的“凯傲模式”就此诞生。如今,海山重工生产的钢结构件无缝衔接供应“邻居”凯傲漳州工厂,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装备制造产业链得到延伸壮大,有效填补新能源仓储设备的空白,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强弱重组,优势互补。
然利食品的兼并重组、凤凰涅槃之路堪称样本。站在博览园内的“手作烘焙体验馆”前,然利食品董事长蔡井辉感触颇深,“企业需要扩产能、办新厂,政府积极帮忙协调闲置厂房,还指导企业用好用足激励政策,对钢结构旧厂房进行改造,不到半年实现投产,还拿到了相应补贴。”2008年创办的然利食品,这些年效益良好,先后成立7家企业,其中5家厂房是“腾笼换鸟”而来的。眼下,然利食品的富氢水项目、冻干项目正在加快改造提升中。
自部署以来,龙海累计策划“三提升三创新”项目83个,总投资101.4亿元。其中,改造提升14个,新建建筑面积27.08万平方米;新落地21个,新增用地1004亩;盘活低效用地7个,土地857亩;退城入园41个。创新投融资模式,获提专项债资金15.9亿元,启动15条园区道路、6个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3个人才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南太武汽车产业园、南溪湾创业园、东园工业集中区等11个工业园区规划编制方案。
园区专业化
赢在起跑线
三月龙江,乍暖还寒。3月2日,位于浮宫镇的万洋智能众创城(闽台中小企业产业园)代表漳州,参加全省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云开工。
作为继南溪湾创业园、璟沃产业园取得成功后的第三个产业园区,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利用原邻里中心项目闲置用地400亩,建设83栋高层厂房,并配备职工公寓、食堂,打造集智能制造、汽车电子、高端食品、生产生活配套、金融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工业园区。建成后,将有效吸纳闽台中小企业在园区内聚集、孵化、壮大,加速推进对台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区域新增长点。
龙海,一直是台企落地扎根的热门选择。华阳电业纳税额多年独占鳌头,台湾水果率先“安家”东园……前不久,带着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的“再学习”,市委主要领导专程深入多家台企,就“三提升三创新”进行“再调研”,获悉台企多有增资扩产意愿,但受限于土地指标、建设成本,难以扩大规模。这其中的一个背景是2005年9月,16家台企抱团落户东园工业区,经过多年发展,与龙海工业一样也处于亟待转型升级之时,从“小散乱”迈向“高大上”迫在眉睫。
并负垂天翼,俱乘破浪风。了解到台胞台企背后的困境后,龙海积极推动万洋智能众创城园区开发商与台企需求方对接,协商相关合作事宜,推动“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的“再落实”。
紧跟而上的,是3月30日正式签约的保罗(龙海)大健康产业园。积极推动现代化、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的背后,是龙海“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工业用地”理念的映象,通过向上要空间、提高容积率,重现“亩产千斤县”的高质高效,也为中小微企业谋求更好的起步空间。
不只是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现代服务业也在悄然改变。
位于东泗乡的新希望六和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便是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鲜活案例。项目一期建设6栋6层养殖楼,实现“生猪住楼房”,投产后生猪存栏达14.4万头,年育肥猪出栏达30万头,同时规划屠宰场、饲料厂等配套设施,形成完整的生猪全产业链。刚刚签下合约的罗汉峰现代服务小镇,也将实现文体旅、森林康养融合等多重目标。
东方风来满眼春。近年来,从出台《创业园投资扶持奖励办法》,到《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再到推出“三提升三创新”行动,直至今年开春部署深化“三提升三创新”,龙海打出了一套改革创新、提振工业经济的组合拳。数据显示,在极不寻常的2020年,龙海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712.4亿元、增长6.9%,连续五年入选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88亿元(不含高新区),增长率位于漳州各县区第一,做到了在危机中孕育新机、在变局中开创新局。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 周志荣 蓝毅辉 采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