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的“罗森塔尔效应”理论提出,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乐观、自信和成功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情绪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高考将至,我市多校组织高三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减压”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以自信、乐观的心态迎接高考。在此,本报记者请教了相关心理老师,一起来看她们分别就考生和家长给出了哪些建议。
给学生:带着希望,相信自己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铃子心理创办人林冰副教授认为,考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复习和考试,不断地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我一定能考得不错,我一定能行。”林冰说,“平常心对待就不会过分焦虑。相信自己进入考场后,稳定发挥就能考出真实水平。”林冰建议考生给自己确定一个有弹性的目标,这个目标比自己平时的成绩,略高或略低一点都可以。
考生在考前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很有好处。林冰认为,毕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场考试,保持一定的应激状态,有适度的紧张感,是正常的,也会对高考的成绩有一定的帮助。林冰分析说,考生在面对考试时的紧张状态对成绩产生的影响,形成一个倒“u”型,当焦虑值高到一定的程度,可能会获得一个比较高的成绩,一旦超过了那个度,它就会下降,就会影响到考试的成绩,所以要尽量调整,不要太焦虑。
“在高考前的这几天,除了运用一些比较简单的心理暗示方法来暗示自己。同时,可以配合一些动作、表情。”比如做一个胜利的姿势,用自信和放松的表情来配合自己的动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考的紧张和焦虑。
在高考的前一天,林冰建议考生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想象第二天考试的整个流程。考生可以想象自己早上起来,睡了一个非常舒适的觉,然后开始洗漱、吃饭,接着带上准考证和文具,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走向考场;到达考场后,观察考场的场景,看到大家是三三两两在谈话,还是在认真地看笔记,再接着,可以想象自己加入同学当中,和同学聊天,保持比较放松的状态,然后进入考场,找到自己的位置,看试卷、答卷,最后想象一下自己考试的过程很顺利,即使遇到有困难的题,经过努力也解答出来了。
林冰认为,考试时如果忽然紧张,可以尝试使用简单的调节方法。比如,闭眼、做深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很重要的一点是,考试时不要苛求自己全部答完,只要把能收获的分数尽量拿到,别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发挥出真实水平即可。“遇到难题不要慌,遇到熟悉的题目也不要兴奋。如果答题不怎么顺利,最后离交卷还有少量时间,还有大题没做,不要手忙脚乱,否则会一道题也做不出来,要静下心来,像平常一样耐心地按顺序解题,最后即使不能全部答完,也属于正常范畴。稳定的发挥有助于取得比较满意的分数。”
高考后,一些考生会觉得自己考得不好,没有发挥出来,或者因为个别本来可以做得出来,而没有做对的题,心里会觉得后悔。另一些考生认为考试状态不是很好,成绩会非常糟糕,让自己处在一个非常懊恼的状态。林冰老师觉得这样没有意义,她建议可以想象把那些不好的情绪放进一个皮箱里,这个皮箱是专门来装那些负面情绪的。然后把它锁起来,告诉自己,等到考试的结果发放之后,再来把皮箱打开。其实,有可能是他自己的担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即使真的没考好,也要知道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并不是全部。
“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以高考为一个节点,画出一条时间轴,重新审视自己。”林冰认为,在漫长的人生中,高考只是占一个小部分,它并不完全影响整个人生。对于无法自主调整的考生,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调整负面情绪。
给家长:养精蓄锐,平稳度过
“孩子情绪如果出现波动,是人在高压力条件下的一种常见应激反应。”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漳州三中心理教师杨滨妮认为,如果高考前的学子对着父母发泄情绪,此时他们往往无所顾忌,简单而彻底,家长不要为此过分担忧。
面对孩子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家长不妨做好当“受气包、出气筒”的准备。这种时候,不要纠结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么好,只要安心做好自家孩子的出气筒,就是应对考试这个阶段对孩子最大的帮助之一了。杨滨妮提醒家长,这个时间节点,不要随便评价孩子的行为,也不要在孩子无明确向家长提出帮助请求时,而提出自认为有用的建议。比如“你该如何如何”这类的话尽量不要多说。很多时候,孩子只要把情绪发泄出来就好了。“家长的一个拥抱,或者一声问候,可能就是最好的支持。”
杨滨妮认为,长期疲劳缺乏睡眠,人会产生失落、不安、心慌等不适症状,严重地干扰学生心理状态。所以,家长临考前尽量给考生创造轻松的外部环境。临考前一两天学校会放假,把时间交给考生自由支配,此时不要过早地让考生上床睡觉,不要破坏考生的生物钟,也不要有意地吃太多油腻、辛辣的食物“改善伙食”。总之,不要把高考三天当作特殊的日子,要像平常一样让孩子平静地度过这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