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0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1版:要闻

大江入海披新绿

——人民日报记者探访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保护

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风光 戴园笙 摄

一眼蔚蓝,一抹绿色,陆地与海洋的交接处,一片郁郁葱葱。

这里是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的漳江入海口,在这片生机盎然的滩涂上,栖息着150多种鸟类、240多种水生动物和近400种水生物。海风拂过,白鹭轻翔,俨然一副天堂景象。

这一切,都得益于生于此、长于此的红树林。海水退潮时,它和普通森林似乎没什么两样,只是树下有一层深深的淤泥;当海水涨起来后,就只剩下一片绿色的树冠留在水面上,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翠绿,哺育生物、防风固堤、净化海水,让这里成为北回归线以北规模最大一片红树林——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要把空间还给‘原住民’”

大江奔流,东袭入海,曾经的漳江入海口,红树林生长饱受外来入侵物种“欺凌”之苦。原产于美国东海岸的互花米草,在上世纪70年代引进时,看中的是它固定沙滩、保护堤岸的功能,没成想,粗壮有力的地下茎、短而细的须根,让它在各沿海滩涂中无限制、大范围、大面积蔓延,整个滩涂受到破坏。“最多的时候,一亩红树林有半亩多被这些草侵占,一片绿变成了一片黄。”在漳江口工作了23年的护林员吴秋城回忆说。

与此同时,由于历史上两岸居民“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滩涂上挖个鱼塘就能养鱼养虾,挤占红树林空间不说,养殖污水、除草农药残液还直排江水中,造成水质污染。”保护区保护科科长张炯森说。

一边是外来入侵物种,一边是本地居民“讨海”,“原住民”红树林却遭了秧,面积缩减、品质下降。“最明显的是鸟类减少,就连历史上常见的中华白海豚也很久不见了踪影。”

问题摆在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面前,保护,刻不容缓。

2003年6月,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划定,分级保护、严格管控,“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由此而生。近年来,在核心区和缓冲区里,数以千计的养殖鱼塘被逐步清退;在实验区里,推广低毒、低残留、易降解菊酯类代替传统高毒、高残留的三唑磷农药,养殖污染大大减少。

从近300亩的养殖鱼塘到如今仅在保护区最外围保留160亩,鱼塘退养,红树林补种。对于曾经的养殖大户方炎连来说,池塘填平的那一刻,心中五味杂陈:“大伙儿都知道要保护、要退养,但轮到自己头上时,还是舍不得。”在整个保护区,填平养殖池塘761亩,浮动养殖设施466亩。

同步推进的,是外来入侵物种的整治和防范工作。数百万元的资金投入,引入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科研团队协力攻关,保护区人员吃住都在滩涂上,互花米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退…… (下转第三版)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