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到了,我想给家里小孩买些礼物,应该注意什么呢?”“微信家长群、朋友圈里有许多关于儿童玩具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章,是真的吗?”“我儿子小学门口的文具店里有很多产品信息模糊的玩具在售卖,它们合规吗?”近日,记者收到了不少读者关于玩具安全问题的咨询。
玩具的安全性不容忽视,但不合格玩具造成儿童误食中毒、发育受损的案例依然不在少数。据统计,2008年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召回儿童用品1189次,占消费品总召回次数的49.6%,涉及数量接近600万件。那么,哪些玩具会“伤娃”呢?如何避免给孩子选购礼物的时候“踩雷”呢?
避 雷
这些网红玩具不要买
玩具可以说是贯穿着每个孩子的童年,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升,家长们也更加愿意给孩子买各式各样的玩具。市面上儿童玩具不断推陈出新,其艳丽的色彩、新奇的功能、炫目的视觉体验令孩子们着迷。记者整理了几种当前市面上较为常见,且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红玩具,为读者们“避雷”。
水晶泥:大部分3岁及以上的孩子对它十分着迷,因为它可以捏出各种造型,对孩子创造力的塑造是有帮助的。但是,当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不合格的水晶泥,亮晶晶、五颜六色的外表下隐藏着有毒物质——硼砂。硼砂毒性很大,若不慎摄入2-5克,就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巴克球:现在很多孩子在玩的益智网红玩具巴克球,是一种强磁石。一颗巴克球虽然直径只有几毫米,但它的磁力竟高达4000高斯,能吸起两三枚一元的硬币。一旦被孩子误吞,它们的磁力就会穿透人体组织相吸在一起,导致胃肠穿孔或阻塞,严重的话还会引发血液中毒或死亡。
“假水”:该玩具外形就像缩小版的饮料瓶,里面的液体透明或半透明,呈现出各种饮料的颜色,有的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取样检测数据显示,该玩具中含有超过欧盟玩具安全限值的硼砂,最多的大概超标了6倍多。
“水宝宝”:把直径3毫米的“水宝宝”泡在水里会慢慢长成直径16毫米、重量超过2克晶莹剔透的圆球。五彩斑斓的它原本用于工业防潮,是一种吸水性树脂,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酸钠或丙烯腈,有一定的毒性,一旦误食很容易危害孩子健康。
走 访
危险玩具在身边
记者走访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红玩具在市区小学校园周边的商店十分普遍。有些商家将这些网红玩具摆在了店里显眼的位置,而有些商家却将这些网红玩具藏在压箱底的地方,只要有消费者前来购买,就立刻拿出来销售。
“‘假水’可以任意揉捏,抗压性较好,可塑性也大,小朋友拿在手里随意摆弄不会弄坏,加上色彩鲜艳,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追捧,很多小朋友甚至以收集‘假水’为乐。”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旁的商店店员告诉记者。记者看到,市区多所小学校园周边的商店都有“假水”出售,从1元、5元到10元不等,基本上没有超出孩子零用钱的使用范围,广受小学生群体的欢迎。记者还注意到,目前市面上卖的“假水”玩具标签上并没有厂家信息,只是简单的标着“假水”或可乐、果汁等字样。
“我并不知道这是什么玩具,孩子说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也吵着要。正好在店里看到了,价格不贵,准备买一盒回去给她玩。”正在选购“假水”的市民陈雯雯告诉记者。当记者告知陈雯雯“假水”的危害后,陈雯雯后怕地说道:“我只知道,硼砂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如果符合标准,对人体应该是无害的。可这个‘假水’硼元素含量超标那么多,对人体肯定有害。原本是想买个给孩子做玩具,反而差点害了她。我得赶紧把这消息告诉身边朋友,千万不要买这种玩具给小孩。”
建 议
多个心眼不“踩雷”
“孩子喜欢什么,我觉得合适的话基本就会买。”“最近学校里流行什么,我就给孩子买什么。”“孩子自己用零花钱买的玩具,我不会干涉。”走访中记者还发现,许多家长对玩具存在认识误区,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家长对玩具关注度较低,缺少在玩具质量与孩子健康安全之间建立关联的敏感性。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选择无害的玩具呢?教育界有关专家给出了建议。
首先,认准“CCC”标志。如果家长想给孩子买玩具,可以先看看有没有“CCC”的认证标志,这是我们国家对六大类玩具的强制认证制度,安全可信。此外,家长还应仔细阅读玩具相关的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等标示。
其次,不买“三无”产品。由于玩具利润比较高,除了正规的玩具厂家之外,还有一些小作坊,甚至有的拿着纯手工制作为噱头营销的。不过这些都没有相关的认证和品质检验,属于“三无”产品,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这类玩具不买为好。
再次,选适合孩子年龄的玩具。一般正规合格的玩具使用说明都会明确标注该玩具的适宜使用年龄,每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同,适配的玩具也有所不同。比如具有细小配件的玩具不适合给年龄太小的孩子玩,以免孩子误服玩具配件。
最后,多闻、多摸、多试。很多玩具为了吸引孩子会带有香味,家长在购买玩具的时候可以多闻、多摸、多试,闻一闻是否有刺激性气味,尽量不购买带有气味的玩具;摸一摸玩具的牢固度,有没有容易脱落的零件、尖锐的棱角等,以免刺伤孩子;试一试玩具的小配件是否牢固,玩具上的铁环、绳索等是否有可能缠绕住孩子。
■记者 俞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