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一家政公司在某社交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一则清华毕业生求职家政“管家”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5月27日,该家政公司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表示,求职消息中的学历信息属实,“我们有很多像清华、利物浦大学的高端人才。”
(据5月28日南方都市报客户端)
去年5月,一位32岁、曾赴海外工作、擅长两门外语的女硕士,在某家政平台发布了一条应聘保姆的求职简历,因为年轻、高学历、双外语这些关键词与保姆形成的反差,引发了人们热议。这次也不例外。同时,回顾每次有高学历者应聘家政行业,何尝不是引来一堆口水?
即便是如此,笔者依然认为,我们不仅不该为此现象大惊小怪,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引导,使之成为“新常态”。随着社会发展加速,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过有质量的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这给家政行业非常大的拓展空间。然而,面对巨大的社会需求,却是家政行业发展后劲不足,很难走上规模化道路,队伍更是缺乏稳定性可言。何以至此?这跟家政行业人员结构有关,缺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也是个关键。
有高学历者应聘家政行业,当前来说,属于一种人才下沉,背后是当今大学生择业观的转变。当然,要使之成为“新常态”,仅有典型的高学历转变观念还不够,还得政府部门去做更多的工作。在报道中,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在回应社会关切时,企业称学历属实,不用做家务,年薪约40万元。笔者以为,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进一步引导的。
之前,之所以有人对高学历者应聘到家政行业嗤之以鼻,一方面是学历与行业之间的反差,一方面则是过去企业并不懂得惜才、用才,人才价值在企业里没得到体现,导致外界感觉到是在浪费人才,或者把应聘家政行业当成丧失尊重或者前途的“低下择业”。
此外,尽管家政行业由来已久,但由于人力人才结构的特殊性所致,相应的社会保障也还处于真空状态。在当前新业态新职业社会保障引发社会关注之际,无疑也必要将之设计进去。只有家政行业大环境真好起来了,具备更多更好的引才优势,清华毕业生求职家政“管家”的消息才会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