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宁波市开展了一次文明典范社区问卷调查,答案令人意外。数字化社区停车、购物、家政等便民功能,并没有受到受访市民的青睐,64.05%的受访市民选择了通过数字化实现“邻里交友互动”,55.89%的受访市民选择了通过数字化实现“社区活动互动”,48.34%的受访市民选择了通过数字化实现“邻里纠纷调解”。
(5月26日《宁波晚报》)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双向赋能和良性互动,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裨益了老百姓。与通过数字化实现消费便利相比,一些老百姓更渴望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加强邻里互动、调解邻里纠纷、增强社区活力。更进一步说,“渴望邻里互动”并非一个城市市民的利益诉求,而是许多城市市民共同的心声。
和睦、美好的邻里关系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社会支持,也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远亲不如近邻”。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非利益性的、非工作性的社会互动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渴求;邻里关系是一种处于家庭之外又无直接利益关联的稳定关系,其价值和意义被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
在理想的图景里,邻居不仅是物理距离上的比邻而居,也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还是一种守望相助的社会支持系统。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知根底的邻居,许多人不敢迈出邻里交往的第一步;为了避免惹麻烦,他们宁愿从一开始就断定“保持距离就是最好的关系”;也有少数人在伸出橄榄枝遭拒后,就将邻里交往的大门永久地关闭上了。
邻里交往不能坐享其成等着搭便车,而是需要更多的行动者与参与者。不论是“电梯里的喜糖”,还是帮邻居接孩子的“四点半妈妈”,抑或“年货互换”“社区共享驿站”,在一些城市,通过建立新的朋友圈,寻找新的交往渠道、获得新的社区参与机会,逐渐将邻里打造成为一种共同体,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
数字化也好,治理技术也罢,都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人才是邻里互动的灵魂。打破心中壁垒、消除社会隔阂,重视邻里互动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只有参与创造美好才能共享美好,真正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