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通和
闽南方言中,儿童不叫作“儿童”,也不叫作“孩子”。
有以下几种名称:
一、侲儿
侲(zhèn)子:童子。《新唐书·褚遂良传》:“昔秦文公时,有侲子化为雉,雌鸣陈仓,雄鸣南阳。”宋杨万里《寄题南城吴子直子常上舍兄弟社仓》:“活几侲子和冻黎,诏子又孙孙又子。”
“侲僮”,亦作“侲童”,与之同义。汉张衡《西京赋》:“尔乃建戏车,树修旃,侲僮程才,上下翩翻。”清陈维崧《贺新郎·初夏城南观剧并看小儿作偃师幻人诸杂戏》:“曲终杂爨喧豗奏,有侲童交竿缘橦,巧将身漏。”
本地闽南话,常有改后缀的“子”为“儿”的,如“石子”为“石儿”,“桌子”为“桌儿”, “杯子”为“杯儿”等。
“侲子”,也一样改作“侲儿”(ɡinɡ阴平 ɑ阳去),义同,即小孩子。如:“这个侲儿,三四岁尔,会背几十首唐诗。”“喂!侲儿,恁老母找你无,较紧转去!”
“侲子”“侲僮”或“侲童”,本地话中,就说作“侲儿”。
二、囝
“囝”:一音为“jiǎn”,义为“小孩”。唐顾况《囝》诗:“囝生闽方,闽吏得之……囝别郎罢,心摧血下。”原题解:“闽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宋陆游《戏遗老怀》诗:“阿囝略如郎罢老,稚子能伴太翁嬉。”
本地闽南话,“囝”(ɡiã阳去),义同“小孩”,可以是自家,也可以是别人家的小孩。如:“俺这囝很乖。”“伊两个囝拢上小学读册了。”
不过,“囝”在闽南话中,也包括成年的子女。
三、侲儿婗
婗(ní):一义为“幼儿”。《广雅·释亲》:“婗,子也。”王念孙疏证:“婗,亦儿也……凡物之小者谓之婗。婴儿谓之婗。”
本地闽南话,“婗”前加“侲儿”,称婴儿为“侲儿婗”(ɡinɡ阴平 ɑ阴平 l’ni阳平)。用以称人家的婴儿。如:“这个婴儿婗,出世甫三个外月尔。”
四、侲儿孻
“孻”(nái):①老年所生的幼子;最小的儿女。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二:“广东有孻字,音奈,平声。老年所生幼子。”清钮琇《觚賸续编·亚孻成神》:“孻字不见于书,唯闽粤之俗有之,谓末子为孻。”《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做女要做孻,做仔要做大。”
本地闽南话,“孻”(lãi阳平),不一定是老年所生的幼子或末子,只要是幼子,均可称为“孻”。不过,前加“侲儿”为“侲儿孻”,用以称人家的幼子。如:“这个侲儿孻,很可爱!”
又乡下人把人家的小女儿昵称为“姑儿孻”(ɡoo阳平 ɑ阴平 lãi阳平)。这是为关系亲密,将这小女孩当作小姑,所以对之有这样的昵称。
三之“侲儿婗”,四之“侲儿孻”也都可叫作“侲儿婴”,都指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