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边坝县人民医院牙科正式挂牌,结束了医院没有牙科的历史。牙科也正式成为边坝县人民医院的第27个医疗科室。
注重学科建设,正是漳州、龙岩援藏队在边坝开展医疗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
边坝是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最偏远的一个县,平均海拔3700米,距离市区400多公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病人难出、医生难进”。此前,县医院仅有30余名医务人员和60张病床,医疗科室仅设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无法满足藏族同胞日常看病治病的需求。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福建自2016年对口支援昌都以来,先后派出漳州、龙岩两市2批共计32名援藏干部赴边坝当地开展援藏工作,其中有9名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援藏医生,响应国家健康扶贫号召,负责具体指导医疗援藏工作。
其中,来自漳州市人民医院的谢继裕医生是新生儿医学方面的专家。针对当地新生儿危重症救治力量薄弱的情况,谢继裕牵头组建了“新生儿危重症救治小组团”,实现了患儿从产科到儿科的无缝对接,提升了重点科室诊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从2017年至2020年,全县住院分娩率从66.82%提高到97.12%,新生儿死亡率从17.42‰下降到5.14‰,孕产妇死亡率从89.70/10万下降为零。
边坝县人民医院新院区于2017年列入“十三五”援藏项目规划并于当年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1.35亿元。福建援藏工作队一直将医疗卫生作为援助重点领域,由漳州、龙岩两市提供援助资金7400万元。2020年7月,新院区建成投用,建成了集救治、医疗、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医院,使县医院在就医环境、学科建设、诊疗设备等方面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基本满足了自治区提出的“大病不出市、中病不出县”的目标。
新院区投用后,新大楼如何变医院?按照边坝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创建等级医院的要求,对口支援边坝工作队与漳州市卫健委沟通协调,选派了8名医疗专家,于2020年6月中旬“组团”到边坝指导县人民医院“二乙”创建工作。几位医疗专家结合内地丰富的创建经验,针对县人民医院实际情况,精准提出了医院搬迁、科室布局、人员优化、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细心指导创建材料申报,并组织开展创建工作自评。
2020年8月底,边坝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自治区“二乙”医院评审,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的历史进程。
如今,边坝县人民医院拥有医务人员91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0人、初级以上职称65人。医院新增了急诊科、口腔科等医疗科室,设立临时血站等专业部门,使医疗及辅助科室数量达到了27个,病房拥有病床200张,目前门诊日均接待量在70至80人次。
结对传帮带,互促共进步。在近5年的援藏工作期间,漳州、龙岩的援藏医生累计接诊病人5000多人次,参与大小抢救及手术300余次;采取“培训+考评+实践”的“师带徒”方式,通过组织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专题讲座、技能操作、危重症抢救实例等途径,对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共开展上百场理论授课,参加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深化了常见病、多发病理论、学前沿知识的普及和学习,并有针对性对参训人员进行技能考评。截至目前,已培养年轻内科医生5名、外科医生3名、儿科藏族医生3名,为边坝县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