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4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2版:综合

奋战在两个战场上的英勇战士

——记原鲁南铁道游击队战士李庆益

李庆益向记者讲述抗战时期的战斗经历 李林 摄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活跃着一支游击队,他们配合主力部队,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这支队伍就是鲁南铁道游击队,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飞虎队”。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李庆益老人哼唱着小曲儿,眼神中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游击年代。上世纪50年代,电影《铁道游击队》上映,这支活跃在鲁南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八路军鲁南军区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由此家喻户晓。

李庆益老人唱的这首歌就是当时电影的主题曲。今年92岁的李庆益,是当年鲁南铁道游击队最年轻的队员。在正兴养护院,面对记者,李老回忆起了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李庆益的老家在山东省枣庄市,是当年铁道游击队活动的区域之一。李庆益的舅舅刚好是铁道游击队队员,因为家里穷,他便投奔了舅舅。1944年,14岁的李庆益要求加入铁道游击队,当时,组织上觉得李庆益年龄小,本不打算接收他,可架不住李庆益软磨硬泡,还是批准了。此后,李庆益开始跟着队员们一起“爬火车、搞机枪,打日本鬼子”。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遭遇日军袭击,我们边打边撒,同村的班长腿部受了伤。”李老回忆说,“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我赶紧把班长藏在废墟中,用树枝伪装,并告诉班长夜里背他出去。等到天黑,我又赶了二十里地回去把班长背出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集结在临城(薛城)的一千余名日军拒不向铁道游击队投降,企图乘火车南下徐州向国民党投降。多次谈判未果,李庆益和队员们破坏铁路、两头堵截,与当地群众联手逼迫日军投降。日军走投无路,遂向铁道游击队缴械投降。李老告诉记者,如此大规模的日军向一支百余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投降,这在当时的受降行动中是十分罕见的。

在游击战中,李庆益发现有这样一个组织,它以穷苦人为基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慢慢地,李庆益还发现,在这个组织中大家不计较得失,更看重的是自己奉献了什么,每个人争着抢着多付出。战斗中最艰难的地方,永远都是这个组织的人冲在前,他们义无反顾,视死如归,这个组织就叫做中国共产党。出生贫苦的李庆益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萌发了入党的想法。经过考核,1946年6月,18岁的李庆益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李老的右手手背上,一道明显的伤疤,记录了李庆益经历的那段光荣岁月。李老说,他的右手是1948年在开封战役中被子弹击穿的,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受伤的手没有得到及时救治,他的右手慢慢变形,三根手指无法正常用力,后来他改用左手写字。1952年退伍后,李庆益参加转业干部速成班,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爱学习、爱钻研、肯吃苦,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学习了小学中学的知识,并考上南京大学化学系。

大学毕业后,李庆益被分配到北京国防部七机部参与火箭发动机的研发,由此开启科学战场上的战斗。

1972年,李庆益来到漳州,先后在长泰合成氨厂、长泰县农械厂、长泰县印刷厂和龙溪地区(漳州)工业学校工作,1988年从龙溪地区(漳州)工业学校调研员离休。由于工作几度变迁,他身边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每天忙着唱歌、定时看《新闻联播》的老人,曾经是赫赫有名的“铁道游击队”队员。

“从解放战争时期开始,我就一直跟着党。”有着75年党龄的李庆益告诉记者,“我现在感到特别幸福。回想起来,在两个战场上,我都能称为一名战士,战场上是一名战士,科学战场上也是一名战士。我感到特别的荣幸,这一切都是党的培养,我一个穷苦家庭的孩子,没有党的培养,什么都办不成。

⊙本报记者 吴丽燕 通讯员 陈文亮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