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3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九龙江

丹霞有记忆 ▱许初鸣

丹霞,我们家乡的别称。多么美丽的名字!

吾乡多红壤,城南南山寺背倚的南山就是一座红土山,因此古代也称为丹霞山。《福建通志》有这样的记载,“丹霞山,土石皆赤,晨夕映日若丹霞,故名,下有南山寺”。这一带的红褐色小山包,在旭日夕阳映照下,朝色如丹,暮色如霞,灿若丹霞,瑰丽壮观。南宋时有一首诗云:“笑凭诗句说丹霞,城廓人民数万家。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邹鲁道源赊。”《漳州府志》说漳州城“郡之四郊皆称霞东、霞南、霞西、霞北。”可见,“丹霞”很早就已成为漳州的雅称。

我家西面几百米处就是古时的丹霞书院,这可是漳州古代文脉之所在啊!丹霞书院旧址北头现在是漳州电大校园,校园里的丹霞记忆馆最近被公布为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丹霞书院、丹霞记忆馆,充满漳州家乡韵味,多么让家乡人神往!

丹霞书院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历史不会被遗忘。翻开厚重的漳州史册,穿越漫长的时间隧道,其曾经的辉煌仍在闪烁。清乾隆二年(1737年)漳州知府刘良璧倡建丹霞书院,后世多次修缮扩建,规模很大,东起新华南路,西至北京路,北自炮仔街,南到博爱道,濒临南门溪(九龙江西溪)。书院中设朱子祠,外有魁星楼、半月楼。历代修缮扩建都是以朱子祠为中心,逐渐扩大完善提升。这里水系发达,渠塘相连,风拂岸柳,鱼翔浅底,莺飞草长,蛙鸣不断,风景十分幽静优美,真是一块读书人的风水宝地。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谕令各地停办书院,改办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漳州就顺应历史潮流,在这里创办“汀漳龙师范传习所”,成为漳州现代新式教育之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师范简易科,并设附属小学。宣统三年(1911年),改称为汀漳龙初级师范学堂,季永绥、许地山等著名学者曾在这里任教。后来,学校分分合合,数易其名,抗日战争期间还曾迁南靖县,到1946年才迁回原校舍,改称省立龙溪师范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接管龙溪师范学校,增办师范速成班,复办附属小学。由于历史原因,师范学校停办,改办为普通中学,到1972年才复招师范生。2003年,龙溪师范学校、云霄师范学校与漳州教育学院合并,校名仍为漳州教育学院。2007年,漳州教育学院改为漳州市城市职业学院,转型为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08年,城市职业学院与漳州电大进行校园置换。原龙溪师范学校校址归漳州电大与龙溪师范附小两所学校。这块风水宝地延续着漳州古城的文脉、学脉。

当我看了《闽南日报》报道丹霞记忆馆被公布为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更深切感受到这方风水宝地不仅吹拂着传统文化的暖风,还打上了红色基因的印记。

丹霞记忆馆在丹霞书院旧址漳州电大校园内一座建于半个世纪前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一层五间展室分别是霞漳正学馆、文脉绵延馆、信仰之光馆、英才辈出馆和丹霞流芳馆等,二层则是彭冲、苏静、闽南公学和杨骚等的专题馆。馆前一块园林石上镌刻着彭冲题写的两个大字:“奋斗”。参观了丹霞记忆馆才更详细地了解到这里是漳州革命的摇篮之一,是中共闽南部(特)委旧址,这里曾经诞生过漳州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漳州市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才更详细地了解到这里是季永绥、苏静、李兆炳、彭冲、翁泽生、高捷成、王占春、沈柔坚、黄稷堂、杨骚、许地山等革命前辈、文化名人曾经就学、任教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1月,从武昌国立师范大学(现武汉大学)毕业的季永绥来到漳州,以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文史地教员的身份,秘密开展革命活动,酝酿漳州的建团工作,到次年年底发展了学生积极分子王占春、王德(曾宗乾)、陈进德、邱启明、黄炽光、林义民、郑静安等加入共青团,建立了漳州地区第一个共青团支部。1926年底,在上海大学读书的翁泽生、谢志坚受中央指派到闽南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1月,共青团漳州支部首批团员转为中共党员,随后宣布中共漳州支部成立,这是漳州市区第一个中共支部。1927年1月中共闽南部(特)委在这里成立,罗明为书记。同年2月,中共闽南特委在这里创办农工运动讲习所。丹霞书院旧址成为漳州红色文化的主要传播基地。

丹霞记忆馆收藏展示许多手稿、拓片、历史图片、史料书籍和重要实物,其中有彭冲、苏静等革命前辈的后人捐献的珍贵文物,特别是苏静的“北京和平解放协议书手稿”及将军大衣等文物弥足珍贵。丹霞记忆馆已经成为漳州市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经常有人来这里参观学习。

丹霞记忆馆门前有一副楹联:“丹著春花知品格,霞明秋水见文心。”我们的家乡有厚重的传统文化,也有浓郁的红色文化。丹霞有记忆,我们应知晓。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