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漳州市医院见到正在康养的王培祥,虽年过期颐,但他依然精神矍铄,说起曾经的工作经历和抗战岁月,王培祥思维敏捷、语言流畅。
王培祥,1921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1938年2月,八路军在国民党中央军的配合下,赶走了占领长治城的日本鬼子。这时17岁的王培祥参加了山西长治八路军组织的抗日自卫队,同年8月到中共长治县学习班培训发行员,然后开始在《新华日报》长治办事处工作,从此正式参加革命工作。
1939年夏,日本侵略军第二次攻占长治城,《新华日报》办事处随县委从长治县转移到荫城。上级领导决定,调派王培祥去担任更艰巨的工作,王培祥先后到太行地委、太岳第一地委交发科工作,担任政治交通、太岳交发科长。为什么要设政治交通?据他介绍,1939年后,抗日形势相当严峻,大部分的县委都由公开转向秘密。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党中央和地委有关指示背记下来,秘密向县委传达,再把县委向地委的汇报背记下来,回来向地委汇报传达。
为了当好政治交通员,王培祥时时告诫自己,必须提高文化水平,锻炼背记能力,随机应变应付各种环境,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泄露党和组织的秘密。直到现在,王培祥还清楚记得第一次任务就是担负发送中央争取200万友军任务的文件,“我把文件和《新华日报》七七社论以及接头地点、接头人、接头暗号背记下来,然后化装成卖水果的,经过长途跋涉,在靠近敌占区的地方,找到长治地委,顺利完成了这一任务。”
1949年,王培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到福建,先后在罗源、闽侯、省农业厅、漳州、莆田工作过。期间,王培祥先后两度担任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对农业农村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1964年,他在龙海黎明大队主持召开全省矮杆水稻丰产现场会议,会上推广了黎明矮杆水稻丰产经验及山区各地单季稻改为双季稻的做法,这是当时实现全国粮食计划的一项关键措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省粮食大幅减产,龙溪地区(现漳州市)是向省提供商品粮的重要地区,如果龙溪农业生产搞不好,向省提供的商品粮就无法保证。1970年,王培祥被安排到龙溪地区任地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工作。王培祥一干10年,保障了全省的商品粮供应。
离休后,王培祥回到漳州定居,本该安享晚年,但他却离而不休。王培祥被漳州市关工委聘为主任、名誉主任。他用满腔的热心肠,去打开关工委这一“冷门”,使其变成全社会的“热门”。王培祥说,“虽然离休了,年纪大了,但能在晚年为青少年办一些好事,做一些实事,是我最开心的事。”他先后获得“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离休老干部先进个人”“模范老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文明市民标兵”等荣誉称号。
离休期间,王培祥还兼任市干休所党支部书记、老干部书画摄影协会名誉会长、老体协副主席、市计生协会顾问等。这些工作,他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98岁高龄,在家人的劝说下,才完全卸任这些职务。
“父亲是一位两袖清风的干部,他自己的存款大部分都捐给了关工委扶贫助学奖学奖教基金。”王培祥的女儿王连晋说,“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大年三十,我要从漳州回厦门婆家过年,当时已经买不到车票了,但我父亲坚持不让他的公车送我回厦门,而是自己拿出钱,雇车送我回去。”这件事让王连晋毕生难忘,她还常常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这就是父亲传给子孙后代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