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 “和妈妈打了电话,说了一声对不起。”
日落了,余晖洒在长长的桌椅上,一位戴着厨师帽的小伙子,正麻溜地收拾着桌上的碗碟。他是漳州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名戒毒人员——小严(化名)。
在规定教育戒治时间之外,每到饭点,他都会在食堂帮厨。“每天吃完饭,我还帮忙收拾碗筷,这是我第二次进戒毒所了,争取早日解除强制戒毒回家。”
十五六岁时,小严开始接触毒品,好奇于社会上的朋友向他描述的“飘飘欲仙”,三五“好友”在家里吸上了海洛因。
有了第一次,就有无数次。但吸食毒品的钱从何而来?父母并不知儿子讨要的零用钱,竟都花在了购买毒品上。
一天,吸毒后的小严遇上了警察临检被抓进了戒毒所。看着孩子被送进戒毒所,小严的父母对自己的疏于管教后悔不已。所幸,经过一年多的强制戒毒,小严解除强戒回到了家。
回归社会的小严在建筑工地学到了谋生的技能,每个月有了六七千元的收入,“工资都是靠自己起早贪黑工作赚来的。夜里总能踏实睡去。”小严说。
2019年底,因疫情肆虐,工地停工,百无聊赖的小严在空虚的生活中又重拾毒品,直到警察再次敲响了他家的大门……
毒品让小严的身心受到巨大伤害,全身乏力,夜不能寐。在所里,小严得知父亲已然撒手人寰,“父亲临终前希望我好好改造,不碰毒品,好好活着。”
“很想家,想吃妈妈做的菜。”小严低下头说,“我向民警申请了亲情电话,和妈妈说了一声对不起。我一定听妈妈的话,好好改造,不再让妈妈担心……”
日出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小严早早推开了戒毒所食堂大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再不用多久,他就能在家中,为母亲也备上一桌丰盛的早餐了……
☉本报记者 李 伟 通讯员 杨树煊 张志鹏
起航 “决心投身禁毒宣传,用亲身经历 告诫更多人远离毒品。”
“警徽为我们拨开迷雾,母亲为我们播下带泪的希望,我们重铸灵魂,展开新生的翅膀,我们从这里起航……”在漳州戒毒所的活动室,50岁的阿蛇(化名)正带领学员们慷慨激昂地合唱着矫治歌曲。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习惯于这样军事化管理的集体生活。回想起进入戒毒所之前的混沌岁月,阿蛇的言语中充满悔恨。
30年前,20岁的阿蛇离开家乡,只身前往省外渔船公司打工,鲜见世面的他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怎料“朋友”的一句“试一试”竟让他身陷囹圄,无法自拔。
“我知道这东西真的碰不得,我想戒了它。”阿蛇说,他试过很多办法,曾经借由远洋作业,出海几个月的时间戒断毒品。“在船上没有‘那种东西’非常痛苦,晚上睡不着,白天又要工作,恨不得一头栽进海里,一了百了。”
自我戒断的决心总在船靠岸的那一刻破防,阿蛇说:“没用啊,船还没停稳,心已经飞到买毒的地方了。”
2019年12月,刚下船的阿蛇在买毒途中被警察截获,强制戒毒。戒毒所以人为本、科学戒治、综合矫治的工作理念,阿蛇暗下决心,积极适应这种规律的生活。
每天上午,吃完早餐,整理完内务,就是技能教育时间。在戒毒所里,学员们可以申报自己喜欢的技能课程,有职业培训,陶艺、音乐等。阿蛇喜欢唱歌,每次听到学员乐队演出,总跟着哼上几句。他害羞地说:“我最拿手的还是闽南语歌曲。”如今,经过一次次集体排练,阿蛇已经当上了领唱。
他说:“唱歌让我们唱出心中的悔意,唱出心底的希望、集体的力量。军事化的管理,造就遵规守纪,这是我们重回正道的根本。”因为毒品,阿蛇失去了婚姻,也阻断了和女儿的联系,“回归正常的生活,一切都要从成功戒毒开始。我希望自己强大起来,重回社会时不被歧视。”
阿蛇说,他决心投身禁毒宣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更多人远离毒品,用自己的故事感化更多人。
“一时失志不用怨叹,一时落魄不用胆寒……”这首阿蛇最拿手的歌曲激励着他走向全新人生……
☉本报记者 李 伟 通讯员 杨树煊 张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