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史上最大规模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正在各地铺开,人们纷纷撸袖为建立新冠病毒“防火墙”尽一“臂”之力。于是,在各地新冠疫苗接种点,大家排起长队,只为“扎上一针”。然而,你可知道,这“扎一针”并非扎一针那么简单,其背后凝聚的是多少医护人员的汗水和坚守。8月31日,笔者探访龙海区程溪卫生院疫苗接种点,零距离感受了医护人员为让群众“应种尽种”而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您叫什么名字?请露出右上臂;要多喝水,这几天别喝酒,接种部位不要碰水;打完去隔壁留观室观察半个小时,如果感觉不舒服赶紧告诉医生……”在1号接种席,接种员吴晓葓通过电脑核对完接种对象的信息后,一边简要地交代接种后注意事项,一边娴熟地完成了扫码、拆盒、取苗、起盖、抽药、消毒、注射、拔针、按压针眼等一系列规范动作,整个过程仅用一分来钟。
这看似简单而又枯燥的动作,自3月24日程溪卫生院设立接种点至今,吴晓葓重复了15000多次,其中最多的一天重复了500多次。为提高接种速度,减少人员聚集,她常常一整个上午或下午不离接种席,也不喝水,她说,喝了水,就可能要上厕所,还得脱下防护装备,而后还要重新消毒,太浪费时间了,我们少喝一杯水,就能多接种好几个人。
由于长时间重复打针动作,加上长时间久坐,吴晓葓的指关节、颈椎、肩周都出现受损等现象,“左手一直悬空按压棉签导致肩周酸痛,严重的时候连碗都端不稳。”吴晓葓如是说。吴晓葓也曾想找医生做个理疗,无奈常常加班加点,基本没时间外出,只能每天晚上回家后,让丈夫帮着按摩或自己用筋膜枪按摩缓解症状。在接种现场,笔者还注意到,工作结束后,吴晓葓的双手被一次性橡胶手套里产生的水泡得苍白且皱巴巴。
出生于1975年的吴晓葓是程溪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副科长,从事疫苗接种工作17年的她,除了当“种苗人”外,还负责核对针次、统计日报表、备份数据等工作,每天接种结束后,她还要留下来核对所有信息,统计相关数据,每次忙完回到家都是晚上八九点,有时是凌晨一两点。或许是工作紧张、压力大的缘故,吴晓葓说她多次梦见自己在打疫苗,核对信息。吴晓葓娘家在南靖县城,虽然不远,但自从成为新冠疫苗接种员后,她就因连续加班而无法抽身回娘家了。
截至8月31日,程溪镇已接种新冠疫苗近5.4万针次,这一战果的取得,除了吴晓葓等“种苗人”的付出外,还与疫苗管理员、信息录入员、医疗保障工作人员通力协作密不可分。
叶巧凤是程溪卫生院新冠疫苗的管理员,她除了管理疫苗外,还兼做“种苗人”,每天,她总要比其他人先行到场,将疫苗扫码出库,以便接种人员上班有疫苗可用,接种工作结束,她还要进行清苗工作、核对库存、上传省平台。每次打理完手头工作后,已是华灯初上了。叶巧凤儿子今年参加高考,但因自己连轴工作,以至于高考期间都没能多抽出时间去关心一下孩子。“儿子考上了集美大学,9月11日就要去学校报到了,当天我又有疫苗接种的任务,没能陪他去……”说这话时,叶巧凤略显愧疚。
外表文静的“90后”女孩郑舒艺是疫苗接种点的信息录入员,她以录入速度快且准获得同事们的交口称赞,她最多每天录入了800名接种者的信息。由于录入信息需要询问每个人的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人群分类等信息,一天下来,她喉咙沙哑了,又因长时间保持同一坐姿,右手高频率点击鼠标,导致肩周酸胀,并落下了肩周炎,尽管如此,她毫无怨言。郑舒艺说:“刚开始录入时,压力比较大,现在熟练了,也适应了这紧张的工作节奏。”“小郑入职还不到两年,经这次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历练,成熟了许多!”程溪卫生院院长郭振强如此评价郑舒艺。同做信息录入的准妈妈蔡晓红、临近退休的巫大勇、孩子未满周岁的李琛琛等工作人员,也都克服了种种困难,日夜坚守在工作岗位。
39岁的赖足富和37岁的方玲玲是来自龙海区第一医院的医生、护士,她俩是一对夫妻,采访当天,恰好是他们夫妻档承担程溪卫生院疫苗接种的医疗保障工作,只见两人不断地在留观室巡察,并询问接种者有无不良反应等。方玲玲说,参加疫苗接种的医疗保障工作以来,她们多数时间都在基层卫生院做保障,家庭都无暇顾及了。据了解,程溪卫生院最高峰的一天有1734位居民前来接种新冠疫苗,医疗保障医生任务之重不言而喻。
吴晓葓、郑舒艺、赖足富等人只是众多疫苗接种工作人员的一个缩影,在各地,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为让百姓平安顺利地“扎上一针”的医护人员,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此,谨向他们道声:你们辛苦了!
☉陈建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