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上级部署,漳州市公安机关持续开展加强景区和非景区景点安全管理专项整治与基层社会治理行动,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积极推进覆盖巡查、管控、防范、治理等各个环节的“人防、物防、技防”机制和制度建设,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最大限度防范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风险隐患清单管理闭环整治
近期,全市公安机关基层一线民警辅警联合村居干部、网格员深入辖区景区、非景区景点及沿海沿江沿湖等涉水危险区域、人群易聚集场所,通过调查走访、巡查检查、压力测试、联合督查等方式,开展“卷地毯式”排查,全面摸清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全数录入专门的排查整治系统,并建立“一地一册、一企一册、一景一册”的工作台账。
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公安机关会同文旅等相关部门逐一分析评估风险,会同梳理分析历年报警求助警情数据,特别是溺水、坠崖等意外事件警情,确定高、中、低三级风险点,分别采取竖立警示牌、加固安全护栏、设置硬质隔离、封停危险区域等针对性防范措施。
同时,建立安全隐患“清单管理、滚动跟踪、闭环整治、整改销号”的整改制度,确保属于公安职能的安全隐患都能立整立改、即知即改,逐个整改到位。对于不属于公安职能的,公安机关通过发出公安提示函和提请政府挂牌、效能督办等方式,推动限时整改。截至目前,全市公安机关已排查管控风险255处,排查整改隐患1200处,新设警示牌、警示栏573个。
延伸警务触角看住点守好线
为落实好重点景区景点、非景区景点、人员密集场所、隐患风险区域“四必巡”制度,市公安局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在全市3A以上景区全部设立警务室,其他景区、非景区景点及人群易聚集区域,因地制宜设立警务站、移动警务室或执勤点。日常,由民警带领群防群治力量开展巡查,及时发现、提醒、劝阻、制止危险行为。
遇到旅游旺季、节假日、重大活动、暑期、汛期等重要节点,以及民俗庆典、庙会赶圩等人员聚集高峰时段,还要增加巡逻力量,加密巡逻频次,加强重点部位、危险地带巡逻守护,及时高效处置各类风险隐患。
在沿海沿江沿湖区域,建立派出所社区民警兼任岸线“段长制”,牵头负责巡逻防范、隐患排查、宣传教育、就近出警等工作。在每个沿海村居组建不少于5人的海岸巡防队,严密沿海危险区域巡查守护。
全市各地公安机关完善相关应急处置方案预案,特别是涉水涉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细化快速到达、临场处置、支援保障等流程,加强实战演练和后续增援情形设置,进一步优化警力调配、同步联动、应急处突。并推动乡镇、社区(村居)严格落实属地安全管理责任,发挥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作用,强化应急力量和处置准备。
科技赋能打造立体防控体系
我市海岸线长、水系密布,邻水危险区域和景点的隐患多、风险大,光靠日常巡查,还不能完全堵塞漏洞,必须结合“物防、技防”建设,才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实现对人流聚集、危险区域、突发事件的实时掌控。
8月27日,市政法委和市公安局联合发文,加快推进以我市景区和非景区景点为重点的公共安全视频建设,明确要求在今年11月底前,全市所有安全隐患区域实现100%公共视频覆盖。同时,大力推动“平安家园”公共视频全覆盖、平安乡村公共安全视频全覆盖、社会面公共视频全联网,整合汇聚视频资源,综合运用公共视频、人像识别、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构建覆盖村(社区)、乡镇综治中心及派出所、公安指挥中心三级立体防控体系,提升重点区域高清公共视频覆盖面,提升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水平。
☉章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