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近5000亿元,技改投资近3000亿元,年度投资总量约占全省20%。对接制造业民企项目712个、计划总投资超210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8个、总投资近1000亿元。
做大工业“蛋糕”,培育龙头是关键。漳州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递进培育,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三宝钢铁、恒丽电子分别获评我市首个国家绿色工厂、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片仔癀药业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龙轴集团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立达信LED照明、华安正兴车轮商用车铝合金车轮等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项目。
做好工业“蛋糕”,营商环境是要点。当前,漳州正深入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为1263家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市工信局组织建设市级政企直通车和漳浦县、金峰开发区、蓝田开发区政企直通车平台,构筑了企业直通市、县政府领导和各涉企部门的线上快速通道。今年1至8月,平台共受理全市企业信件435件,办结率、满意度100%。特别是去年疫情发生后,漳州加大政策出台的力度与速度,先后制定出台“六稳”工作18条、重点项目开复工7条、支持文旅企业健康发展7条、复工复产达产量产奖励等一揽子政策,通过“一难一策、一事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
做优工业“蛋糕”,机制创新是动力。漳州建立起工业领导机制、优化项目招商引资机制、项目跟踪推进机制,深入推进台商投资区、古雷开发区、漳州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实现“区地合一”,并稳步推广到县管开发区。
延伸,壮大产业链之“根”
产业链,是重要的“生命线”。链条犹如大树之根,根系越深、越发达,汲取养分的能力就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
就在不久前,古雷开发区传来一则好消息:经过五年精心谋划建设,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建成投产。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278亿元,产品总量预计每年300万吨,年产值预计超过260亿元,将拉动上千亿元下游产业发展。
园区内,上下游项目配套齐全。福海创年产160万吨/年PX和450万吨/年PTA项目、海顺德23万吨/年环保型溶剂油项目等项目正安全平稳地生产运行;奇美45万吨/年ABS及AS项目全部装置正准备试生产验收,新阳科技20万吨/年不饱和聚酯树脂项目即将投产,呈现出产业协同奋进的良好势头。
这只是漳州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一处缩影。五年来,漳州大力实施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再造、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引进更多固链补链强链的优势龙头项目,促进产业链上下延伸、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漳州成立并发挥钢铁、模具、食品、智能制造等产业联盟带动作用,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固链行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供应链稳定、达产超产。
积极组织对接活动。举办中国冻干食品产业峰会暨产销对接会、畅通全市钢铁产业链对接活动、畅通食品工业和智能制造产业链对接活动等,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合作。
连续举办重大赛会。成功举办四届海峡两岸工业设计大赛、钟表设计大赛和两届漳州食品交易会,有力打造漳州中国食品名城、钟表名城升级版。
拓展,繁茂体系之“林”
面朝大海,海风拂面。风叶转动,不仅带来了春暖花开,更为漳州吹来了海上风电产业的澎湃动能。
漳州外海浅滩是我国“十四五”期间最具大规模连片开发海上风电条件的区域。位于东山岛外侧的一处浅滩,区域面积约8800平方公里,风力发电年可利用时间大于4000小时,总规划装机规模约5000万千瓦。5000万千瓦相当于2个三峡工程的装机规模,将减少上亿吨碳排放,带来超1500亿元的产值。
蓝色的大海,为漳州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洁动能。五年来,漳州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积极融入“海上福建”建设,发展海上风电、核电、抽水蓄能、光伏发电、LNG冷能利用等清洁能源产业,努力建设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蓝色”的海洋经济,是助推漳州能源转型升级、动能潜力激发的有效途径;而“绿色”的循环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
五年来,漳州工业发展更加“绿色”。截至目前,我市共有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园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16款产品拟入选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9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1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园区入选省级绿色园区、2家企业的10款产品入选省级绿色设计产品。
五年来,漳州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带来了“黄金”机遇。漳州打造了闽南硅谷和“双创”基地,建设玲珑智谷、中科智谷产业园、芯云谷、高新区物联网、集成电路等一批信息化产业园区,引进建成一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方面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6家企业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121个项目入选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项目库,1500家企业完成“上云上平台”,344家传统产业企业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进行改造提升。
站在新的起点,工业大有可为。我们相信,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围绕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紧扣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增动能、优服务,漳州工业经济发展一定能够枝繁叶茂、聚木成林。
本报记者 廖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