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7版:财经

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

保本型理财产品渐退场 净值型理财产品怎么选?

2021年是资管新规落地实施的第三年,也是理财业务规范化转型的收官之年,目前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各银行的理财业务转型完成了吗?公众的投资心态转变了吗?

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上升

记者在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页面发现,几乎全是净值型理财产品,仅剩几只标有“保本”字样的理财产品,保的也只是本金,其收益则是浮动的。在产品属性说明书上,各银行也都写道“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等相关提示。

银行工作人员表示,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理财业务正逐步打破刚性兑换,目前市面上除了少部分期限较长的存量产品外,不会再出现新的保本保收益理财产品。银保监会也表示,2021年底前绝大部分银行将完成整改。对个别银行存续的少量难处置的资产,按照相关规定纳入个案专项处置。银保监会将持续督促相关银行综合施策、积极整改,尽快全部清零,从根本上转变理财产品市场格局和观念氛围。

保本型理财产品正有序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表现如何呢?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8355只,环比增长11.59%,同比增长46.14%。其中,7月、8月、9月发行数量分别为2677只、2587只、3091只,9月发行数量创历史新高,首次单月发行量超过3000只。10月份受国庆长假影响,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将有所减少,但整体来看,发行量仍处于上升趋势。

消费者投资心态更趋理性

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快速增长,不只说明市场正在积极转型,也反映出投资者的需求正在扩大。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显示,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累计新发产品2.55万只,累计募集资金62.41万亿元,同时也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37.51亿元。银行工作人员表示,高收益自然吸引更多投资者前来咨询。以工商银行上周(10月20日)发行的3只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为例,不论期限长短,预期收益率最高也不超过2%;而同期发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基本在3.00%以上。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理财公司发行的人民币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23%,环比下降2BP,其中7月、8月、9月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4.26%、4.19%、4.25%。从近一年理财公司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走势来看,波动不算大。

那伴随高收益而来的高风险,投资者又是怎么看待的呢?市民王先生说:“我最近买了只交行的净值型理财,期限180天,预期年化收益4%,第一天显示亏了68块多,有点担心,希望后期收益能达到年化收益4%,但也做好收益未能如预期的心理准备。”市民白先生说:“我之前买了只中行的净值型理财,期限550天,预期年化收益4.5%,目前快到期了,算下来实际年化收益估计有5%左右,刚买时也很忐忑,没想到收益还不错。”显然大部分投资者对预期年化收益没那么信任,投资不保本不保息的理财产品时,还是比较谨慎的。

选购产品先看投资能力

日前,兴业银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兴银理财”也在公众号上发出一封致兴睿全明星1号投资者的信,信中提到:“2021年年初,兴睿全明星1号在市场的剧烈波动中建仓。此后,权益市场可谓跌宕起伏,从周期股的暴涨,到抱团股的崩塌,从新能源的强势突起,到消费医药的持续震荡,板块表现分化加剧,市场风格切换迅速。截至9月30日,兴睿全明星1号的产品单位净值为0.93778,跌幅为-6.22%。虽优于业绩比较基准,但产品单位净值仍然在首个开放期跌破水面,对此我们深感抱歉。”

为何发布道歉信?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向投资者致信道歉不仅是为了安抚客户面对市场波动的不安情绪,同时也是一种投资者教育,耐心引导投资者转变固有的保本投资心态。确实“兴银理财”也在信中提到:“投资者若想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获取丰厚的投资收益,就需要在市场波动中坚守、在退出前回望初心。无论投资策略为何,每款产品事实上都可能面临短期业绩的波动。投资是一场修炼,一款产品单位净值出现短期回撤时,可能正意味着该款产品的买入时机。”

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显示,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累计新发产品2.55万只,其中有1173只产品曾发生过跌破初始净值现象,但到2021年6月底,仅剩139只产品仍低于初始净值,约占当年发行产品总数的0.55%,因此投资者还是应该保持信心。

专业人士建议投资者在挑选产品首先看机构的投资能力,再看投资运作。投资运作包括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投资范围主要包括债券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投资,其中债券类资产属于风险比较低的,比如银行存款、同业存款、信用债等,投资债券类资产比例越高,产品风险级别越低;权益类资产的风险相对较大,主要包括股票、期权和期货、商品等,所占比例越高,产品风险越大。综合分析后根据自身风险承受情况进行选择。

■ 本报记者 闫 锴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