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漳州提出“开放高水平”的奋斗目标,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注入了动力。
开放,漳州有基础有优势有前景。早在明代,漳州因拥有国际贸易商港——月港,而闻名全球。漳州海商顺应时势、爱拼敢赢、锐意开拓,视大海为舞台、以世界为市场,过台湾、下南洋、泛西洋,开辟了世界大帆船航海史上维持最久的一条贸易航线。上世纪八十年代,漳州被列为全国沿海经济开放区;九十年代,被定为全国外向型农业示范区。2015年,漳州市成为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为“海丝”重要节点城市和先行示范区。开放的基因根植于漳州的历史脉络之中,延续至今,一以贯之。近年来,漳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扩大开放水平:2016年,被纳入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并于2018年通过终期评估;2020年,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几年来,对台交流热度持续位居全省前列;“放管服”、开发区、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生态+”等6个改革经验做法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案例。可以说,漳州有这样的发展成就,实行开放举措功不可没。
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呼唤更高水平的开放。多年来,漳州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但同时存在“国际范”不足、开放度不够高、影响力不够强的短板。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水平开放势在必行。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金秋十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擘画了“在更高起点上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美好蓝图。拥江达海、向海而兴,对漳州新一轮开放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水平开放”有别于“开放”,已不再是简单的“敞开门、走出去、引进来”,而是在原有开放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持续拓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成果,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发挥对台特色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高水平开放,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进一步开放才能迎来更多机遇,推动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高水平开放,“开”是前提。我们既要“打开”大门,下大功夫招商引资,以项目建设带动有效投资,扩大优质商品与服务供给,推动重点商品消费;还要“迈开”双腿,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拓展“漳州产”“漳州味”市场,依靠改革开放全面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高水平开放,要努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高水平开放,“放”是关键。我们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放”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在全市深入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之际,各级党员干部要当起推动高水平开放的行家里手,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为富美新漳州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水平开放,要进一步深化漳台融合发展。“两岸一家亲,漳台亲上亲”。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台商投资密集区,漳州始终高度重视漳台两地经贸文化交流。高水平开放,“高”是程度。站在新起点,漳州更要通过高水平开放,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对台的独特优势,拓展交流交往深度,增进台胞对祖地“根脉”的认同,吸引更多台湾人才、创业项目落户漳州。要加快实施新一轮漳台产业合作计划,推进石油化工、食品加工、机械装备、精致农业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争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我们必须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以勇立潮头的非凡勇气,在高水平开放上下更大功夫、出更实举措,在国内市场的汪洋大海遨游,到国际市场的广阔天空翱翔,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