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因受疫情影响停工停产,劳动者工资待遇该如何解决?工作期间意外受伤,劳动者权益如何保障?对于一些特殊用工关系,又应当如何认定处理?
诸如此类的劳动争议问题,不仅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同时也关乎社会稳定。今年以来,漳州中级人民法院按照市委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围绕“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率先在全省创新劳动争议全链条解纷模式,分别在法院设立“劳动争议诉非联动工作室”,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设立“劳动争议诉裁对接工作室”,在工会设立“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实现劳动争议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更好地保障劳动者及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该模式获评福建法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精品项目。
零成本 暖心解忧
“太感谢法院了,帮我解了燃眉之急。”韩金武(化名)如期拿到工伤赔偿款,由衷地感慨道。
去年底,韩金武在工作期间,右手手掌遭机器碾压受伤,经鉴定为九级伤残,他向公司索赔时产生纠纷。今年7月20日,韩金武走进了市中级法院“劳动争议诉非联动工作室”。
工作人员了解韩金武的情况后,建议先行调解代替立案。原本以为手续复杂,结果只需提供住院证明、伤残鉴定、工作记录等材料,这让文化程度不高的韩金武不再犯难。考虑到对方公司系芗城区一台企,工作室指导芗城法院和该院涉台劳动人事争议特邀调解员陈欣松,协助当事人梳理法律关系,替韩金武省下了一笔律师费。调解期间,法官和调解员运用情、理、法相结合原则,劝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逐步缩小双方赔偿差距,不到半个月时间便成功调解纠纷。
最让韩金武欣喜的是,8月3日下午调解成功,第二天早上便收到了企业赔偿款。“真的没想到,不用上法院开庭,事情就解决了,连材料都是工作人员帮忙打印的,实在是太棒了!”韩金武举起还被纱布包着的右手,顺势比个“赞”,“最重要的是钱及时到位,后期治疗也有了保障。”
巧过滤 倾心解愁
有着37年工龄的刘志平(化名)最近因所在企业业务调整,已在家待岗近一年,每月仅领取很低的基本工资。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