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长津湖》中,临近影片结尾,有这样一幕令人动容——
胡军饰演的“雷公”,怀抱敌人从空中发下的标识弹,开车吸引敌军注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了敌人的子弹。在牺牲前,“雷公”哼唱的便是《沂蒙山小调》。
“雷公”的形象正是沂蒙人民的生动缩影。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深刻印证,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沂蒙人民总有一股攻坚克难的拼劲、勇往直前的闯劲。
临沂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地处三山五岭两河之间,山石密布、耕地稀薄。老人们常说,曾经的厉家寨村,是“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的稀粥照月亮”。
穷则思变。1955年起,厉家寨人移山填谷、劈岭造田,两年建成高标准梯田3000多亩,粮食亩产提高到500多斤。
消息传到中南海,毛泽东主席欣然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九间棚村成为沂蒙精神新的代言。
坐落在海拔640米的龙顶山上,九间棚村山高涧陡、四面悬崖、土地瘠薄、缺水缺电。112亩土地挂在23条山梁上,即使赶上好年景,村民也只能吃七八成饱。
上世纪80年代,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带领村民架电修路、引水上山、治山种树,连续苦干5年。全村累计集资23万元,修砌石渠3500米,开山整地500多亩,新栽果树2万多棵……
改造山、山低头,改造河、河变样,改造地、地增产。
两个时间节点,标注着沂蒙精神给沂蒙人民带来的大变化——
1985年,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被列为全国18个连片扶贫重点地区;
历经10年奋战,1995年底,临沂一举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高粱红来稻花香……《沂蒙山小调》中的美好描绘,在沂蒙人民的手中,早已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