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2版:综合

漳州团市委以解决农村创业青年的实际困难为出发点,给予新农人更多关注和扶持,以实际行动为“学史力行”写下了生动注脚——

点亮“三盏灯” 照亮“兴农路”

今年来,漳州团市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盯我市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用足用好“三农”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桥梁纽带作用,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漳州团市委聚集乡村青年主体,举办各类创业大赛,通过“平台搭建+活动引路”,先后帮扶200个青创项目落地,资助147个项目1185万元,助推一批青创项目年产值达十亿元以上,带动一批返乡创业青年回乡投资兴业;整合团属资源,组建专业化青创导师团队,开展“百名导师带百徒”活动,创设“面对面问诊+一对一清单”工作模式,为300多名农村创业青年精准把脉、解决创业难题;担任“信用担保人+天使投资人”,深化银团合作,先后遴选5批次39名银行青年到基层挂职,为乡村青年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3091笔,金额2.52亿元,为8家青年创业企业预授信金额超1亿元。

政策引领 点亮“航标灯”

结识团委前,福建百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诏安县华韵兰花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南川是一名技术人员,团委帮他打开一扇窗,让他看到了商业思维转换的曙光。“通过团委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创业青年,他们有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我分享了很多关于如何将兰花产业做大做强的经验。”陈南川告诉记者。

2008年,陈南川返乡创业,深耕兰花培育和种植。2016年,陈南川参加了由团委主办的各类青创赛事,拿下大小奖项。正值团市委全力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工作,为青年指引正确航路的大好时机,在青年创业导师指导下,陈南川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和闽南师范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采用“科研单位+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自主培育兰花新品系上百种,不断提升兰花新品种(系)研发能力,年可实现花卉及中药材项目产值近3000万元,带动就业800人次,助力当地农户脱贫致富,推动当地现代高优农林产业结构深度优化。

激发活力 点亮“启明灯”

“网红芭乐工作室”创始人陈晓冬的网红芭乐项目,荣获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电商组金奖,也是我市创业青年在“创青春”国赛中首次获得金奖。谈及这项荣誉,陈晓冬认为,离不开团委在她创业道路上的支持和引导。

2018年,“陈晓冬网红芭乐”荣获第五届“创青春”福建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计划农村电子商务组一等奖,同年获得漳州市青年英才优秀创业项目10万元资金扶持。2019年,团市委推荐其产品入驻团省委旗下“青创心选”平台,同年获得“生机地球”项目的5万元资助和10万元青年创业贷款,并为其配备一对一导师。土地酸化盐渍化是长期以来陈晓冬头疼的难题,在团市委协助联络下,相关农业专家深入当地进行指导。陈晓冬听取导师建议,中和了土壤酸碱度,优化了种植环境,并借鉴其地区种植经验,携手农业专家和当地果农改良出一款市面上独家的“哈根达斯味儿土芭乐”。

技术难题得到突破,陈晓冬着手成立了“陈晓冬网红芭乐工作室”,积极联合网红在“抖音”“淘宝”平台开展芭乐直播推介活动,大力发展电商销售,帮助村民网销芭乐累计上千万元。此外,她还借助社交经济、网红经济,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营销打造出新品牌,帮助周边7个自然村的合作农户增加了5倍收入,成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的金牌合伙人。陈晓冬所经营的网上店铺被淘宝官方刊文称之为“身价千万的十大大学生网店”。

培育人才 点亮“聚光灯”

创业至今,漳州市益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智铭从一名返乡创业青年逐步成长为漳州青创的副会长。他说:“感谢团市委为我提供的各项支持。尤其是创业初期,团市委为我配备了一对一的创业导师,他对我公司的财税管理进行了规范指导,为后续进入资本市场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在上游原材料的采购对接、下游销售渠道的拓展方面给予了强大的支持和帮助。”

从幕后走向台前,漳州团市委精准发力,推动越来越多勤耕不辍的创业者站在时代的聚光灯下,以榜样力量引领更多青年激发奋进力量。蔡智铭公司目前所从事的是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一体的农业、林业废弃物成型燃料的研发产业。他和他的团队硕果累累,公司产值达50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个。今年,公司正着力建设大型生物质基分拣中心,努力争取在生物质垃圾循环利用处理方面在福建省甚至在全国走在前列,服务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可持续增产增收,为实现建设节约友好型城市的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记 者 俞映云 许意斌

通讯员 陈玲玲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