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黄炳钦)11月12日上午,中国航海博物馆船模研制中心在上海、东山两地举办“泰兴号”船模“线上”研讨会。中国船舶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原秘书长沈毅敏和中国航海博物馆相关人员在上海参加研讨会,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顿贺,武汉船舶规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何国卫,中国航海博物馆馆员倪皓、陈雪冰,孔炳煌船模制作团队孔炳煌、李永楠在福建东山参加研讨会。
主持研讨会的中国航海博物馆船模研制中心副研究馆员叶冲指出,经过研究团队1年多共同努力,复原研制的清代巨轮“泰兴号”沉船模型已经根据前期学术考证意见与船模复原设计图制作成功,但在许多细节还存在优化、完善之处,需要各位专家学者一起讨论解决。
接着,“泰兴号”船模制作者孔炳煌利用“泰兴号”船模和照片,现场介绍了船模制作过程、制作方法,以及厕柜、尾楼和其他一些小部件的设置情况。
中国船舶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原秘书长沈毅敏,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顿贺,武汉船舶规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何国卫,孔炳煌船模制作团队孔炳煌、李永楠分别就“泰兴号”船模提出看法并进行激烈深入的讨论。大家首先对“泰兴号”船模的高水平研制表示肯定,接着对船模的船舵结构、舵承座、尾楼外封板的样式和角度、木帆船绘图标准与规范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王煜在发言中指出,自从中国航海博物馆牵头组织馆内外专业力量,对清代沉船“泰兴号”的复原研究在网上披露,以及成功研制的多级别的复原船模陆续展出以来,“泰兴号”的研究成为国内航海界关注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这是当初没有想到的。以后可以将中国航海和古帆船研究的相关学术问题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深入专题研讨,以提起大家的研究兴趣,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