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指导
闽南日报社、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办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在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之时,11月30日,“漳州经济论坛”再次开讲。此次活动落地位于漳州高新区的甲骨文(漳州)技术人才双创基地,以“南湖双创 ‘漳’显未来”为主题,专家、学者、企业家登台畅所欲言,分享创新创业故事,共谋产业发展之路。
奋楫新时代,展示新作为。乘着漳州高新区三大片区开发的东风,闽南日报社携手甲骨文(漳州)技术人才双创基地,搭建政府、企业、商界和媒体之间互相交流、深入对接的新平台,为高新区乃至全市“双创”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拥抱新技术,高新区为“新”而生
水仙花海花香馥郁,南山文化生态园绿意盎然,这是高新区的颜值;以三大片区开发为牵引,加速推动城市跨江南扩,这是高新区的实力。作为漳州中心城市“一核两翼”中“一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区正认真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全力抓好靖圆“一药一智”产业园、南湖“双创”产业园、站前总部经济产业园三大片区开发,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努力为漳州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作贡献。
立足于高新区大发展的时代背景,耳听龙江南奋发建设的引擎轰鸣,“漳州经济论坛”第二场活动落地三大片区中的南湖“双创”产业园,择址甲骨文(漳州)技术人才双创基地,从企业所需出发,以企业发展为盼,将关于创业创新的当下娓娓道来,将美好未来细细描绘。
“甲骨文(漳州)技术人才双创基地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运营平台,是漳州乃至福建唯一甲骨文运营平台,从2017年启动以来,该平台定位清晰,深度孵化科技企业,助力成果转化。目前入驻企业53家。荣获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公共服务平台、漳州市优秀众创空间、漳州市示范众创空间、漳州市市级人才驿站等荣誉。” 甲骨文(漳州)技术人才双创基地负责人杨焕彬谈道,“有不少创业者反映,在甲骨文双创基地创业发展过程中‘有一种被推着往前走的感受’,让我很感慨,证明甲骨文有磁场、有推力。”
创新之路,距离不是问题,相向而行才是关键。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张国旺书记提出,今后五年,漳州将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推进“万才聚漳”行动计划,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力量,扶持创新平台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一直以来,漳州高新区担当起漳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作用,坚定创新在全局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把三大片区打造成要素集聚的创新平台,加快建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区。
杨焕彬表示,甲骨文(漳州)技术人才双创基地作为漳州市创新创业的排头兵、示范点,希望能在创新创业的探索、人才梯队的培养及招才引智等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助力全市“双创”产业踏上新台阶。
踏上新征程,新时代共同赋“兴”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漳州经济论坛’。与创业精英们一起交流经验,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漳州智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达锋觉得这样的论坛很有意义。
自主创新之路,往往伴随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孤独和艰辛。上台发言的企业代表、福建爱普瑞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法平感触良多,“创业初期,吃尽了苦。后来拿下了漳浦的一个订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才决定留在漳州。”当然,决定留下的过程中,还有甲骨文运营团队的努力、当地政府的支持等,这些是刘法平确信漳州高新区是企业发展福地的原因。
培育强大的创新实力,企业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志气。漳州华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何仲全毫不避讳自己碰壁的过程。实践让他明白何为“术业有专攻”,调整好方向重新出发的他,最终收获了业绩和荣誉。
创新的声音在台上回荡,智慧的火花在台下碰撞。产业能级的提升离不开万千企业的发展。办一场论坛,让企业共话发展,为投资兴业赋能,为的就是助力更多的小企业撑起“大创新”。
论坛上,校企合作开辟新渠道,漳州大数据智能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战略合作现场签约,漳州大数据智能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及华侨大学大数据智能技术成果展示基地正式揭牌,则是此次论坛的“高光”时刻。漳州大数据智能应用公共服务平台由甲骨文(漳州)基地联合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协同建设,旨在为企业提供大数据应用研发的服务平台。
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王靖表示,“漳州‘十四五’规划里所涉及的‘三大三新’产业,和我们研究的技术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希望通过共同推进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专家队伍在基础科研平台方面的优势,助力漳州相关产业的数字化升级。”
当前,漳州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六比一看”竞赛。充满活力的企业是经济韧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创新的根扎得深,中小企业发展的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漳州经济论坛”不啻为一场春雨,催发创新蓓蕾的绽放。
肩负新使命,新平台多元追“新”
让我们将时间的齿轮拨回到今年的4月2日下午,“漳州经济论坛”正式开办。根据时任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的“要办好,办出特色”的要求,围绕“创业者说”的主题,召集了金融专家、高校学者及漳州中小企业家代表百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之道。经济论坛的新闻报道稿件被推送到新华社“财经”频道、“丝路”英语版频道,单条作品浏览量超100万,打开了“讲好漳州故事,传播漳州声音”的新天地。
在当下“万众创新”“万才聚漳”的背景下,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天职的新闻人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之路,追逐着新形式、新方向、新路子。
一直以来,闽南日报社充分发挥党媒优势,深度介入漳州经济文化活动,深度服务漳州经济社会发展,致力做有活力的媒体、办有意义的活动,搭建政府、企业、商界和媒体之间互相交流、深入对接的新平台,构建漳州高端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展示企业形象,助力企业发展,为推动漳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舆论支持。
“两场‘漳州经济论坛’,主题不同,各有特色。第二场在首场基础上有所升级,更突出了‘科技创新’‘创新人才’这些主题,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业者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很好的启发性。”闽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创造学院副院长、漳州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李变花如是说。
加捷集团财大大漳州运营中心负责人郑惠敏说:“党媒办论坛,公信力强,权威性高,传播效果好,除了线下参会的近百人,线上直播平台观看量达到近6万人次,社会影响力非常好。我们很期待下一期的‘漳州经济论坛’。”
创新之路,永不止步;创业之行,爱拼会赢。今后,闽南日报社将持续举办“漳州经济论坛”活动,不断丰富论坛内容,持续提高论坛水平,提升论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不断凝聚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奋力谱写富美新漳州建设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本报记者 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