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高质量。坚持工业强区,做大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千亿级健康食品,百亿级装备制造、新能源和建筑产业;谋划打造海洋经济产业园、冷能综合利用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滨海新城数字产业园“四个临港园区”;坚持现代农业“六化”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夜间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四种城市经济”,推动形成以高质量的工业、高附加值的“三农”、高人气的三产为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城乡建设高品质。坚持港城兴区,立足“拥江、达海,环湾、联厦”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漳州“一核两翼”发展格局,高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和现代港城。“一江滨两新区”厚植“紫云山、九龙江、老石码、古月港”文化底蕴,统筹抓好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南太武南溪湾”继续争取龙海经济开发区申报省级开发区,加快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产聚人。一体推进城乡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生态环境高颜值。坚持生态立区,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部署,单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漳州下达指标内。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促进的发展体系。
改革开放高层次。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三张清单”,落实“万才聚漳”,奋力打造“拢来龙海”的优质营商环境。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找准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厦漳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定位,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合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发挥对台优势,做好“通、惠、情”文章。
民生事业高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衣食住行学、生老病死养”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保障力度。实施居民增收计划,优化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坚持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推动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深化健康龙海建设,探索“三医联动”改革,合理布局高端康养产业,以民生事业的比较优势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