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平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至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8%,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5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至省市下达指标之下。
(一)激发升级动能,构建实体经济新体系。工业做大转优。着力突出工业、突破工业,鼓励主导产业向“平和特色”方向提升,将生态木业全产业链打造为双百亿级产业基地,力争到2026年规模工业产值突破368亿元。农业高质高效。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引领,深化“提品质、扩市场、深加工、护品牌、展文化、优价格、促生态”的发展思路,打造“中国柚都”2.0升级版;推动茶叶产业提档升级。三产提速升级。做大做强三平寺、灵通山、高峰谷三大景区,打造平和特色“网红打卡点”,打响旅游品牌,做活全域旅游,力争到2026年旅游年度总接待人数超400万人次、总收入52亿元以上。
(二)聚力创新驱动,深度融入发展新格局。推动科技创新。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布局5G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密切区域合作。强化精准招商,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和“招商图”,着力壮龙头、强配套、补短板。加强项目建设。用好“五个一批”项目生成机制,优化“妈妈式”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便利平和”。
(三)提升核心能级,塑造城乡融合新面貌。建设高颜值城区。加快实施“大城关、小城市”战略,北进南拓,东延西连,同步推进小溪滨水新城片区、山格产城融合片区建设。建设有特色乡村。聚焦聚力“五大振兴”,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建设高品质生态。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扎实推进能耗“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净土”工程。
(四)紧盯民生需求,创造共同富裕新生活。补齐民生短板。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目标,持续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强民生保障。持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确保安全稳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不断提升法治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