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简单清爽的短发,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她叫简韦立,漳州市芗剧团“95后”芗剧演员,从事芗剧表演已近5年。“很多人问,你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会喜欢芗剧?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简韦立笑道:很多事冥冥之中也许就是缘分。
简韦立和芗剧结缘很早,“那时父母工作忙,我是被奶奶带大的,从3岁有记忆开始,奶奶就常带着我去听她热爱的芗剧。奶奶总是一手牵着我,一手拿把椅子,吃完饭后就到村里的庙堂听芗剧,我就这么懵懵懂懂地开始认识这个和动画片截然不同的‘世界’。”
“小时候跟着奶奶,耳濡目染,那是一种深入骨子的印象,很亲切,说不清具体原因。”简韦立说,她听到锣鼓声就会心跳加速,闻到戏台边的脂粉味就神往无比。虽然童年时代的简韦立比较内向,但内心却渴望表演渴望交流。“我还清晰地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楼上的邻居同学被老师选中去参加演出,看着她穿着美丽的舞蹈服从家门口经过,我强抑内心的失落和同学招呼祝贺,可关上房门的瞬间,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我也好想登上舞台啊!”谈起这段记忆,简韦立眼眶有点湿润。
小学五年级时,奶奶过世,简韦立开启了独立寄宿的生活。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不变的是她对芗剧的痴迷。“我抓住一切能和芗剧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对于芗剧我似乎有着使不完的热情。”简韦立说,学习芗剧的第一关,首先是获得家人的许可,然而父母并不支持,于是她想到用自己更优异的学习成绩取得信任。中考前她和父母约定,只要高中能考上厦大附中,就满足她的“微心愿”:暑假去芗剧团参加演出活动。
经过刻苦努力,简韦立考进了厦大附中,并在那个暑假如愿以偿开始了她的芗剧体验生活。这也是她第一次走进芗剧团。“团里的叔叔阿姨对我十分照顾,为我扮上戏妆。聚光灯下,如梦如幻。虽然只登台了一次,有些蹩脚地站了回龙套,但我很激动,好几天兴奋得睡不着觉。”简韦立终于站上她梦寐以求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她还认识了许多芗剧前辈,开启她的芗剧寻梦之旅。
厦大附中的三年对简韦立的择业观影响很大。“姚跃林校长是个非常开明的好校长,为学生们营造了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他有一句话:‘做幸福的平凡人。’”简韦立说,当时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经常邀她参加学校的文艺表演,她终于鼓起勇气尝试表演芗剧。认可和鼓励随之而来,加燃了她学习芗剧的恒心。“如果这辈子能够当回真正的专业演员该多好,那时候我认为只有读艺校才有可能成为专业的芗剧演员,所以我就认为自己并不可能从事这条路,按部就班考个大学,把芗剧当业余爱好就好了。”后来考上闽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简韦立一直觉得很遗憾,似乎已经看到四年后,她不是成为一名老师就是一名国家公务员,不再有多的机会在舞台上演唱芗剧。
在闽南师范大学的四年,简韦立加入学校的戏剧社团,担任重要角色,并在大二那年,被邱煜琨教授钦点导演了她人生的第一场戏剧晚会。“这是我一辈子难忘的回忆,筹备过程很艰辛,但是收获颇丰,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简韦立说,自导自演芗剧这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和突破。
“妈妈的闺蜜童小丽阿姨曾经也是一名芗剧后台演奏员,是著名歌唱家金铁霖的学生。”简韦立很感慨,童小丽知道她如此热爱芗剧后,便一直鼓励她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演员气质:“她总说事在人为,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局限和门槛,只在乎你有没有决心和毅力。”童小丽积极帮助联系权威的芗剧老师给予简韦立演唱上的指点和表演上的指导,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简韦立得偿所愿,在大学毕业后考入漳州市芗剧团,成为一名真正的芗剧演员。
进入漳州市芗剧团后,简韦立才发现这里聚集了许多优秀知名的专业芗剧演员。以前只能在电视上或者大型演出中才能看到的知名演员,现在都成了同事。她觉得像做梦一般开心,同时也倍感压力。“由于非科班出身,我需要学习提升的地方很多很多。”简韦立说,为了能够提升专业素养,她多次奔赴浙江、北京、上海等地拜师学艺,博采众长。演出的时候,总能发现简韦立早早地到了现场,认真化好妆,对台词、动作、眼神的每个细节都锱铢必较,只为把演绎的角色更好地呈现出来。
在简韦立的家里,记者看到书房里摆满了她这些年来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奖状: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校园戏剧之星”、福建省第二届大学生戏剧节表演一等奖、福建省第十三届水仙花杯院校组“优秀新苗奖”、厦门卫视海峡两岸名角评选“最佳潜力奖”、厦门卫视戏迷百分百金奖、福建省第十届中青年戏剧大赛专业组银奖、福建省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水仙花杯专业组银奖和金奖……“这是对我过去的肯定,更是我未来前进的动力。”简韦立说。
“不久前,机缘巧合参加了一次越剧的演出。越剧院的老师抛出橄榄枝。”简韦立告诉记者,那是个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机会,大剧种的气派璀璨令她无比向往,可是她经过艰难的内心挣扎,最后还是决定放弃难得的机会。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爱芗剧,芗剧已经陪伴她20多年了,已经融入她的血液里。她选择好好扎根在芗音这块田地里,努力耕耘。
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芗剧的越来越少,喜欢且从事的更是屈指可数。简韦立笑着说:“每当七字调响起的刹那,我的心便有了归属感。”
⊙本报记者 李 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