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妍婷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生监督,始终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
五年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呼声作为监督工作的风向标,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连续5年监督市区农贸市场改造、连续4年监督老旧小区改造、连续4年监督学前教育发展……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拓展监督范围,增强监督实效,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助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要深化思想认识,统筹推进稳定提质工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要坚持实事求是,提高精准工作水平,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要推动产业发展,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
2020年10月28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战稳定提质三年行动工作情况的报告,进一步把脉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工作。
闻令而动,向“贫”而战。为助力脱贫攻坚,市人大常委会连续4年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监督,通过建议督办、专题调研、专项审议、满意度测评等多种形式,靶向发力、持续助力、激发动力,推动我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力求在民生监督中推动发展、在推动发展中改善民生。
几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督查调研,深入云霄、诏安、平和三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听取三县政府有关工作情况汇报,与县领导、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市人大代表、欠发达乡镇和贫困村负责人、驻村帮扶干部等座谈交流,实地察看一批扶贫项目,广泛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共商脱贫解困的良策;专题调研促进革命老区苏区发展情况,督促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全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调研督查希望工程项目实施、社会救助等工作开展情况,关心关爱特定群体,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
“2018年底,全市所有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均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以来,我市积极组织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稳定提质三年行动(2018—2020年),重点县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公共服务配套进一步完善……”在开展满意度测评中,市政府的工作报告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广泛认同,32位常委会组成人员现场投票,高票满意。
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相继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局起步的几个重点问题、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情况等专题调研,深入了解我市农村特色现代农业、人居环境整治、特色村落、文化保护等方面工作,并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题,与基层干部深入交流意见建议,为巩固稳定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效献计出力。
助力民生短板补齐补强
为“民生”加码,才能为“幸福”加分。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民生短板,把医疗卫生、养老服务、食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监督内容,不遗余力促进民生福祉改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医疗卫生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市人大常委会相继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专题调研以及《关于推进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建议》等人大代表建议督办工作,与卫健、财政、医保等单位以及当地政府深入探讨,着重围绕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能力建设、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等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再次组成调研组,调研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情况。调研组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