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除夕19时许,39岁的黄某突然身体僵直,晕倒在漳州市医院门诊卫生间,被紧急送往急诊室。监护仪上显示,黄某突发室颤,随时可能猝死。
室颤,是指心脏肌肉发生快速及不规律的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此时,黄金救治时间只有4分钟,心肺复苏是最有效的抢救技术。
“继续按压,别停!”医护人员轮流上场,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对黄某进行胸外按压,同时电击除颤。
“突发意外后的几分钟是关键施救期,然而大多时候急救人员很难在几分钟之内赶到患者身边。”董帝辉说,“这时候,如果家人或路人知晓日常急救常识,就可以为后续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2小时后,经过不间断的心肺复苏和抢救,黄某从死亡线上被拽了回来。
这样的生死现场,董帝辉已不陌生。一些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因为家属不了解急救常识,而错过了救治的“黄金时间”。“他们本可以活下来”,每次看到急诊室内抢救无效的突发心脏骤停患者,惋惜的同时,他也更确信向大家普及院前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但一个现实难题摆在董帝辉面前,社会上除了医务人员外,其他人群往往对急救知识知之甚少,他感受到,“急救常识向社会公众普及的工作,需要我们更多地付出。”
2016年,董帝辉萌生了成立一支宣讲队伍的想法,并得到周围同事的响应。同年11月,一支由市医院医务人员董帝辉、林平龙、余春晖、林军煌4人组成的小团队成立,其中既有医生也有护士,还有医务工作者。
在岗位上,他们身披白大褂,在工作外,他们扛上模具,变身公益宣教讲师。现场评估、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在大中小学校园、企事业单位等基层一线,他们根据不同的受众,制作了普教版、地摊版、专业版、标准版等不同形式的“教案”,用贴近生活情景的模式进行现场宣教和沉浸式体验。“有时,志愿团队就在公园随意一处‘落户’,心肺复苏模具一摆,就向围观群众进行科普。有时,志愿者会扛上模具参加朋友或家庭聚会,先向朋友科普一番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再吃饭。”
宣教中,不少人问,“医生那么忙,怎么还有时间做志愿服务?”而这些志愿服务时间,常常是志愿者从日常生活中“挤”出的。有的医生夜班后还来不及休息,就换上了红马甲参与志愿服务。董帝辉说,“在岗位上,我们能做的只是在现有医疗条件上尽量挽救病人生命,但往往很有限。只有宣传普及院前急救知识,才能抢抓救治‘黄金时间’,挽救更多人。”
有些受益单位在课后感到课程“干货满满”,愿意支付一定费用作为报酬,但这些都被志愿者婉拒了。“志愿队伍始终坚持无偿授课,收钱了就违背我们组队的初衷了。”董帝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