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一名身高1.5米的女子背着倒挂在身上的七八岁男孩,哭着冲过龙文区水仙大街。男孩面色青紫,像一个沉重的麻袋,耷拉在女人身上。
“快救……救我的孩子!”10来分钟后,女子扑通一声跪倒在漳州市儿童医院门口。原来,这名男孩因吃麻糍的同时玩笑打闹,致使麻糍误卡在咽喉,堵塞气管不能呼吸。而这位母亲竟天真地以为只要倒挂着孩子上下晃动,就能将麻糍从气管中抖出来。
这些案例,让志愿者们感到,单纯普及心肺复苏已不够,创新拓展更多种类的院前急救知识才是“刚需”。
目前,志愿队伍在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培训、AED使用教学的基础上,还根据不同人群制定了急救护知识培训。志愿团队根据专业领域不同划分为儿童急救组、外伤急救处理组、慢病组等多个小组,对受众定制了“个性化”宣传方案,比如对复工复产人员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教,对老年病患进行慢病管理知识宣教等。
最近,志愿队伍关注在儿童居家安全防护知识普及上。董帝辉说:“家中看似普通的花生仁、纽扣、不稳定的桌子甚至带绳的衣服,都潜藏巨大的杀伤力。”之后,志愿者将化身“排雷兵”,走进寻常百姓家,帮助进行儿童家庭安全隐患排查,并录制儿童居家安全防护知识在网络上进行科普宣讲。
本报记者 陈慧慧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