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9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4-05版:广告

●加强行业协作,实现优势互补

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

成立之初,协会持续开展交流走访活动,加强协会与会员单位的沟通和了解,进一步增强协会凝聚力,激发协会活力;抱团整合协会成员特有优势,签定行业公约,联袂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举办“寻找漳州旅游锦鲤”、绳武楼芦溪红酒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开展“发现最美漳州”摄影大赛、“趣游漳州·抖出花样”短视频大赛,助力全域旅游宣传;协会联合我市一百多家文旅企业与福建省旅游协会、闽粤赣6家代表城市旅游协会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与8家高等院校签定了智力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实现资源互换、市场互推、客流互导、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并且,协会持续为会员练内功、强素质提供服务,利用多种模式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努力提升会员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推出全域旅游卡,开启智惠旅游

为进一步激活漳州本地市民游漳州、宣传漳州,促进漳州全域旅游的发展,让漳州市民共享旅游成果,协会牵头联合各个景区,共同推出花样漳州全域旅游卡,带领漳州人开启“智游漳州”的新征程。截至12月17日,全域旅游卡推出惠工卡、单人卡、 双人卡、家庭卡等7大类别产品,合作景区达33家,所涵盖景区、温泉、自助餐等内容深受市民的喜爱。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协会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发起“漳州人游漳州”超值游等活动,为景区导入客流,加速推进文旅企业复工复产。

协会参与监督构建“花样漳州网上商城”,推动伴手礼产业发展,沟通线上线下,为会员企业的优质产品提供展示销售平台。筹办漳州市文化旅游中心,研发漳州文化旅游大数据应用平台,集成了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对整个漳州市所有文旅相关内容进行展示。

●统筹本地旅游资源,践行协会使命

在协会的统筹下,协会、企业、专业院校及消费者等多方实现了互利共赢。

会员企业漳州旅投集团融合文化旅游元素,结合本地物产资源,优化产品包装,推出四大品类花样漳州伴手礼,有效传播漳州名特优物产、在地文化、传统非遗等城市标签,传达闽南特有的文化印记。

东南花都、十里蓝山开启梦幻灯光秀,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迷人夜游,点亮了夜间经济,提振了文旅消费。绳武楼景区有力推动平和县文化旅游产业突围崛起,带动周边群众进一步增收,被列入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东山县马銮湾、云霄县陈岱金汤湾等多个景区荣获“2020清新福建·气候福地”称号。

协会积极开展“二元制”试点工作,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此外,协会时刻铭记社会责任,不断参与公益活动。促进漳州市与昌吉州之间的旅游交流、合作,协会力促闽昌两地签署旅游协会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发现最美漳州”百名摄影师采风活动等。

●引入文化基因,赋能全域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近年来,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旅游体育会展夜间经济融合发展大会精神,产业联盟协会以创建“花样漳州”旅游品牌为主线,在项目建设、精品路线、产品营销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推动漳州全域旅游和文旅体会展夜间经济融合工作持续快速发展。

●发挥协会职能作用,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文旅融合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文旅产业联盟协会的功能作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协会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当好上级部门的参谋助手;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大力开展协会活动;发挥协会职能作用,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后,协会新一届理事会将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文旅融合发展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协会职能作用。着重做好政策宣传、做好服务企业,着重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协会活动。在此基础上,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产业重点门类向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旅游产品由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花样漳州”旅游产品体系,打响“清新福建、花样漳州”品牌。

●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

漳州的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征途,已印下了协会的深深足迹。漳州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旅游发展链条,在协会的穿针引线、凝心聚力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

春长不远万物并秀,不忘初心再启征程。未来,协会将认真贯彻漳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发展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要素,优化旅游服务,打响‘花样漳州’旅游品牌,让游客乐意来、住下来、想再来”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带领会员单位齐头并进,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

本版文字由 张晗 采写 图片由 漳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联盟协会 提供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